第一百四十一章 洪熙(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于谦和他那个同批的举子詹道先一起,被任命为丹东府府丞和黄龙府治所农安县主簿。  

黄龙府毗邻长春府,是朱瞻基辽东战略当中最重要的中心点。  

詹道先据于谦说是个有才干的人,朱瞻基便理所当然的把他派去了黄龙府主持农业方面的事务。  

这二人一锻炼就是到了永乐二十年六月,这一年大明帝国经过了两年的休整已经是国库充盈、军队想战了。  

从永乐五年的一次新政开始,到今天的永乐二十年。朱棣已经是完成了别人多少年才能完成的宏图伟业,大明帝国的霸权在他的手中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军改、政改、土改,大明帝国的方方面面都在被改革所更新。  

军事上的扩张政策与军功改革、政治上的参谋本部与内阁、土地上的改土归流与边关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让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再度焕发了生机。  

而这新的生机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大明帝国的国土翻了整整一番、大明帝国的藩属国从十七个上升到了八十六个。  

从原本的东亚封贡体系,变成了亚、非封贡体系。  

东洋、南洋、西洋、中东、甚至是西非的国家,都纷纷向朱棣朝贺进贡、献上国书成为大明帝国的藩属国。  

“吾皇陛下万岁!”  

这是朱棣北征之后的第一次朝会,朱棣正坐在龙椅上听着臣子们与藩邦使节们的朝拜与祝贺。  

“平身!”  

“谢吾皇陛下!”  

“列为卿家,有事启奏、无事退朝。今日虽说是大朝会,但朕还有要事去做可耽误不得!”  

“臣恭贺太孙妃娘娘诞下龙孙,贺吾皇陛下喜得皇曾孙、贺大明帝国后继有人!”  

这文官首位的内阁首辅大臣、东阁大学士、领吏部尚书、分管户部杨士奇杨学士当然知道朱棣说的要事是什么,直接出列恭贺起朱棣来。  

“朕方才给皇曾孙赐下了名字,取一个镇字。意味着镇守大明帝国之江山,诸位感觉如何啊?”  

“陛下圣明!”  

如何?  

必须喊陛下圣明啊。  

不过初为人父的朱瞻基却是有些犯嘀咕,这叫门天子能不能镇守好大明帝国的江山还真要两说。  

但是朱瞻基倒是对他这个大儿子没什么意见,反正以后若是看出这小子不堪大任那就封个传国藩亲王就是了。  

怎么说也是亲儿子,朱瞻基至少不至于没有父亲的担当。  

“大父能给镇儿赐名是镇儿的荣幸,孙儿也为大父贺喜!”  

“你小子现在也当了父亲,不知道你有什么感想啊?”朱棣笑着问了朱瞻基一句,毕竟这男人一旦是当了父亲这整个人就都不一样了。尤其是朱瞻基这种身份,他的孩子会对大明帝国造成巨大的影响。  

“基儿你就看大父,当年有了你父亲之后这整个人的精神状态都不一样了。  

在之后你二叔、你三叔,你大父可都是付出了最慈祥的父爱呢!”  

慈祥!  

朱棣口中的慈祥就和某品牌薯片一样,看着有一大包但打开来却只有一点。  

不知道朱高煦与朱高燧是怎么理解朱棣口中的慈祥,反正朱高炽是深有理解。  

“父皇啊,这还是大朝会呢。咱们皇家私人的话题等会子回去再说,放在这个场合丢皇家的颜面啊!”  

“什么丢脸不丢脸的!朕一个丘八行伍出身,在哪里不是讲究一个真实、一个豪爽。天天在朝堂上说着文绉绉的话,这和咸鱼般的文官有什么区别?”  

朱棣的年岁老了,政局也稳了。  

这说起话来是越来越不要脸了。  

“吾皇陛下圣明!”  

刚调入中央的周鹤春立马出来拍马屁,虽然朱棣方才说他是咸鱼般的文官但是周鹤春不在乎。  

“周鹤春!你不要脸!”  

杨士奇虽然是朱棣的绝对支持者,但是在面子问题上杨士奇还是有节操的。方才朱棣说完话作为文官领袖的杨士奇愣是没敢往下接,可没想到他杨士奇不接还真有人替他接。  

“要个屁!吾皇陛下圣明!”  

杨士奇快要无语了,这周鹤春就是脸皮厚他也没办法管。  

就在这朝堂氛围一片祥和的时候,草原的锦衣卫传来了六百里加急。  

“报!瀚海、燕然、狼山、北庭四地驻军指挥使联合奏报,各地蒙古的反抗势力已经约定叛乱准备攻破漠南大营奉脱脱不花大汗为正主!”  

“传令下去,告诉燕山五卫、兀良哈三卫、哈密卫分别出动扫清边境线一带的敌军。  

三路边军最多出塞三百里,只要清理边境的零散敌军莫要深入草原。”  

朱棣说道这里立马起身,一挥龙袍的衣袖以非常霸气的口吻说道“朕要再度亲征蒙古,此番要彻底的将蒙古草原之地收归大明帝国所有!”  

永乐五征。  

永乐二十年七月,永乐皇帝朱棣调京城三大营、铁岭卫、长春卫、大同前卫、嘉裕后卫、敦煌卫等军马共计二十万,分三路远征漠北草原。  

一支控制漠南大营与蒙古名义上的大汗脱脱不花、一支绕路瀚海进攻反叛之心最甚的喀尔喀部族、另一只堵截尚未完全归附的瓦剌部族,三路大军在不儿罕山会师剿灭漠北的叛军。  

剿灭漠北叛军之后,朱棣集合全部北征军队向西进入金山地界。一路扫平瓦剌部族的反抗势力,直到占领了金山北麓的瓦剌旧庭。  

至于说北京,当然是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