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一剑隔世(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229章一剑隔世(第1更)  

徐青取出未央剑,带着苏怜卿等心腹来到一段淤积的河道。  

此处正是当初禹王对上古水魔进行镇压的九大封印之一。数千年来,黄河时常改道,故而这道封印眼下并不在黄河的河道里,而是清州段的运河河道中。  

徐青体内,气运小蛟的黑气越来越浓郁,足见此次行动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  

他心中一派恬然。  

先是下令,让清淤船进行清淤,将底部的封印之物露出。  

清淤船的工具多种多样。  

因为眼下的淤泥较为浓稠,所以先用了一种名为「浚川耙」的工具,其实就是类似于西游小说里,天蓬元帅的九齿钉耙那种。  

显然西游小说的创作也是参考了这件疏通河道的工具,才给掌管天河水军的天蓬元帅配了钉耙这样的兵器。  

浚川耙通过巨大的滑轮来拖动,将河中的淤泥搅散。  

然后便是工部在顾老道带来的方仙道弟子帮忙改进的采沙船出场。  

这艘船很不简单,乃是魂石驱动的道术机关,甚至装有方仙道特别炼制的铁制齿轮。  

其实方仙道有许多厉害的材料,但需要强大的道术高手精心炼制,极为花费时间和精力。有这功夫,还不如直接去炼制法器。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魂石不够,许多东西一旦用上人力,必然提升不了效率,没法大规模运用。  

徐青有江宁府的魂石矿脉,手里自然是有一些魂石的,用来操纵这艘特制的道术机关采沙船绰绰有馀。  

不远处的官吏百姓看到这一幕,都以为是神迹。  

许多百姓都下意识膜拜。  

一些读书人也对徐青和大虞朝廷感到深深畏惧。  

传说中,上古的圣朝,有圣人和圣皇改造世界,令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所用的工具,大抵也是徐青所用的这一类神奇的机关吧。  

这些采上来的河沙也不会浪费,正好拿来研究水泥。  

往后甚至可以沿着经常淤积的运河,开办水泥厂,将采上来的淤积河沙消化掉。  

如此一来,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有了利益,无论官民,做事的动力都会十分充足。  

这些构想,暂时很空泛。  

实际操作过程中,肯定有诸多难题要攻克。  

圣人说的话,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做事情正要从点点滴滴做起。  

徐青最重要的作用是播下种子,给予雨露和阳光,引导其生长。  

这些事,里面都有肉眼可见的利益。  

即使徐青自己不幸身死,因为利益的驱使,也肯定会有人继续尝试的。  

这世上有很多难事,但最难的事,肯定有挣钱这一选项存在。  

所以有钱挣,人亡政息的概率就会小许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随着运河的疏通,先前对徐青颇有抵制的官吏,现如今也由衷地感受到一种喜悦。  

这是一种成就感,更有对未来的期盼。  

运河疏通,商业也会随之运转,他们这些官吏是能从中受益的。  

先前抵触,主要是贪不到钱了。  

现在期待,则是可以预计往后的日子,又可以继续贪钱了。  

百姓同样期待着。  

他们相比官吏,更需要靠着运河谋生。  

有了新的希望,谁还在乎之前被杀得人头滚滚的豪绅?  

何况徐六首已经在为众多百姓分田。  

诚然,运河周围有许多盐硷地,但仍有不少没受运河水系泛滥影响的良田,  

又或者是一些矿山之类··  

现在分了田,以后还是会出现兼并。  

但兼并的过程是漫长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物资是流通的,依旧会为民间带来一定的活力。  

大虞朝的人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但历史依旧会在曲折中前进。  

中古之时的人口不过是大虞朝现在人口的三成。  

足以见得,经历战乱,王朝兴衰,这片土地的人口,依旧在不断增长着。  

这也说明,大虞朝对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总体而言是胜过前朝的。  

古今各有优劣,总体而言,今还是好过于古。  

大虞朝人,许多会怀念过去时代的某种特质,但多数还是不愿意在同等情况下,回到过去生活。  

但徐青对复社社员讲的是,吸取过去的美好,用于弥补现在某些方面的缺失。不进步,终归是要落后。  

他心里还是希望复社的人,能始终走在最前面。  

如果掉队,很可怕的。  

地位不保,权势不保,没了这些,钱财土地豪宅,子孙后代能保住吗?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  

中古以来,多少门阀士族灰飞烟灭。  

能存留下的,都是选择了与时俱进,  

当然,徐青也和复社社员讨论过中古的门阀制度。门阀在内部,其实是相对封闭的,阻止门阀之外的人进步。  

但事实是,压迫越狠,反抗就越可怕。  

不给别人出路,也是不给自己留后路。  

徐青是真心希望复社将来不要成为党阀。  

如同治水,堵永远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但他也知道,这种希望一定会落空。  

不过这种事也不必过分担忧。  

因为复社即使封闭了外人上升的途径,内部也会形成新的上下阶层,有没有外部压力,最后都会内斗,然后瓦解,崩塌,化为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