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请诛徐青(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盖因国库空虚,用度不足。不得不挪用太仓银充辽东军费。此事臣有罪,恳请陛下降罪。」  

皇帝点头:「既然事出有因,朝议之后,你上个请罪的奏疏,后面再议。」  

许多官员暗地里好不失望,这就轻轻放下了?  

但雷霆雨露,俱为君恩。  

何况皇帝又没说不惩罚。  

陈复道:「陛下,国库空虚,用度不足,乃是常态。今年能挪用太仓银补上辽东军费,可是马上临近年底,京营的军饷尚无着落。臣请陛下开内帑。」  

皇帝皱眉:「内帑也有内帑的用度,岂能说支取就支取。」  

陈复道:「那请陛下杀了臣吧,臣在户部努力缝补,却没法凭空变出钱来。  

皇帝淡淡开口:「张阁老,你怎麽看?」  

首辅道:「陛下,国库空虚,确实没法凭空变出钱来。所以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势在必行。若不能行此事,国库将愈发空虚,届时恐生大乱。」  

这时候,聪明的官员回过味来。  

什麽国库空虚都是幌子,仍旧是为了说「清丈田亩」的事。  

只是这一番对答下来,令反对清丈田亩的官员都不好开口了。  

国库空虚是明摆着的事。  

除非你能解决这个事,否则凭什麽反对「清丈田亩」。  

皇帝:「清丈田亩,推行一条鞭法,又如何能使国库充盈?」  

首辅道:「陛下请听臣言,太祖之时,天下初平,百废待兴,黄册记载的田地三万七千万亩;到了百年前,本朝鼎盛时期,计有八万万亩;而如今黄册登记的田地,竟只有四万万亩了。此乃天下半数田亩,皆被隐匿的缘故。长此以往下去,国库愈空,而隐匿田土的势家豪族愈复,只恐天下又将大乱矣。」  

首辅振振有声,众官默然。  

皇帝:「今日就议此事吧。」  

这时候,一位五十馀岁的大臣出列道:「陛下,清丈田亩之事,阻力重重。  

不是朝堂将事情定下来,便能推行的。臣只恐朝廷政令刚出,天下各处衙门,便有黄册失火之事。此类事情,见诸于史,不可不谨慎。」  

首辅淡淡开口:「程大人,天下的事,难道因为困难就不做了吗?既然这样,陛下还用我们这些大臣做什麽?」  

程大人道:「元辅,我且问你,清丈田亩的政令传下去,衙门胥吏和地方人物勾结,伪造黄册,将本来他们要交的赋役,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那怎麽办?」  

他随即朝皇帝道:「陛下,前隋文帝便是靠这样的做法,充盈国库,兵甲鼎盛,而百姓负担之重,亦为历朝历代之最。人皆言隋亡于炀帝,而造孽开端,实在隋文。」  

他引经据典,迎来百官喝彩。  

程大人到底是礼部侍郎,精研文史。  

这番辩驳,纵然首辅,也不易将其驳斥了。  

首辅:「程大人言之有理,既然如此,不如在顺天府这京畿之地,试行清丈田亩。我带内阁诸臣亲自监督,派遣翰林官员推行此法。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了顺天府做表率,后面推行的阻力,自当大幅度减少。」  

程大人一时语塞。  

这时候,位列武官序列的众勋贵不干了。  

大家本来就没啥朝廷话语权,首辅这麽一搞,连他们的钱财都惦记上,要不要人活了。  

须知,顺天府是京畿之地,隐匿田土最多的,反而不是文官,而是勋贵。  

是以众文官不急,勋贵们不得不急。  

于是乎,诸多勋贵向皇帝大吐苦水,说自己家都是依法避税,而且一大家人开销甚大,皇帝所赐,根本不够养活许多人,纵然偶有越矩,也是不得已为之。  

里面不乏有皇亲国戚。  

他们跟皇帝关系近,自然是最有胆子隐匿田土人口,逃避赋税的。  

「够了。」老皇帝丹田发音,宛如雷震。  

一下子,臣工勋贵皆肃静下来。  

他随即向首辅道:「张阁老,清丈田亩和推行一条鞭法,当真要从顺天府开始试行?」  

「非如此,无以向天下人做表率。」首辅态度强硬。  

于是有勋贵道:「顺天府试行清丈田亩,应天府呢?」  

这时候,许多南直隶的文臣忍不住跳脚。  

毕竟国朝中,有力的勋贵都跟着迁都之事到了顺天府,才让魏国公在应天府呼风唤雨。  

现在应天府的田土人口,至少有三分之一在南直隶的文官手中。  

这些人不乏有和魏国公同气连枝的。  

「应天府是东南枢纽,天下财富聚集之地,且离京城较远,一旦出事,势必动荡天下。」有文臣义正词严反驳道。  

首辅冷笑起来,说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们倒是说个章程,如何才能弥补国库的空虚。」  

众官不免讷然。  

首辅道:「陛下,如今百官,各为门卢私计。臣以为,不若陛下乾纲独断,  

先将清丈田亩和一条鞭法推行下去。臣必定执行此令,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他慷慨激烈,大有置生死于度外的气魄。  

众官不由为之气夺。  

皇帝缓缓开口:「那清丈田亩,一条鞭法之事,张阁老先理出详细章程之后,再开朝会由诸位臣工复议。」  

众臣松一口气。  

这等大事,自不是一言可决的。  

只要皇帝没表明态度,自然有转机。  

不过这一番朝廷交锋下来,许多大臣都感受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