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只手挽天倾(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然不满足于此,将目光看向了中原。  

你周王室能当天下之主,为何我楚国不行?  

当时虚弱的中原各国都不是楚国的对手,又是齐桓公率领列国联军,死死的遏制住了楚国的北上之路。  

楚国没有办法灭亡中原,又害怕齐桓公带人打他。  

毕竟齐桓公打的旗号就是尊王攘夷,你不施行周礼,那你就是蛮夷,我们就打你。  

楚国不想挨打,只能在礼法上向中原看齐。  

这也就意味着,楚国正式开始华夏化。  

几十年后,等楚庄王继位,楚国在文化上已经和中原各国无异了。  

后来楚庄王击败晋国成为新一代霸主,推行的依然是周礼。  

“这一切都是齐桓公、管仲之功也。”  

“他们重申周礼,也定下了霸主的标准,让后来者只能沿着他留下的路走。”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周王室衰微之后,周礼才没有被抛弃。”  

除了尊王攘夷,在葵丘之会上,齐桓公还给列国制定了几条基本规矩。  

毋雍泉,毋讫籴,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与国事。  

什么意思呢?  

不能因为打仗堵塞水源,不能阻断粮食流通。  

不能废除嫡长子制度,不能以妾为妻,不能妇人干政。  

后面三条就不说了,前面两条对百姓和民生有多重要,就无需多言了吧。  

可以说,正是管仲、齐桓公将塌下来的天给撑住了。  

只手挽天倾不过如此。  

“先生之前说,管仲重工商,致使齐国风气败坏。”  

“那么您可曾了解过,齐国的土地是否适合农耕?”  

“即便是现在,山东依然有大片的盐碱地寸草不生,更遑论种庄稼。”  

“在这种情况下,他除了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还有别的办法吗?”  

“换成您过去,有什么办法解决百姓生计问题,还能带领齐国富强?”  

宋濂默然不语。  

马皇后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马钰继续说道:“您说管仲辅桓公,九合诸侯,然尊王攘夷皆权谋也,非本于仁义。”  

“对此我只有一句话,君子论迹不论心。”  

马皇后和朱标皆眼睛一亮,论迹不论心,此言大善也。  

宋濂也不禁为这句话动容,不过依然没有开口说话。  

马钰见火候差不多了,给出了最后一击:  

“若无管仲齐桓公,楚国灭中原开四代,北狄吞区夏建新族。”  

“周礼能安存乎?”  

“宗法不存,儒家能独存乎?”  

华夏一直说三代之治,这里的三代指的是夏商周。  

为什么要说三代呢?因为这三个朝代,在礼法制度上各具特色。  

虽然改朝换代之后,新朝对前朝的制度有改良也有继承。  

可总体上来说,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特点。  

后来的秦汉隋唐一直到明清,在礼法上皆未能脱离三代礼法制度的窠臼。  

所以,从宗法制度方面来说,依然是三代。  

楚国和戎狄,都拥有独特的本地文化,采用的是本地的礼法制度。  

如果他们灭中原建立自己的统治,采用不同于夏商周的礼仪制度。  

那么在文化上,他们就相当于开了第四代。  

华夏历史就会变成,夏、商、周、楚/狄。  

一旦他们开四代,周礼就会被废除,没了周礼哪还有儒家。  

所以,管仲、齐桓公不光挽天倾,还间接拯救了儒家。  

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事实上,他还是低估了管仲和齐桓公的功绩,也低估了他们对华夏文明的影响。  

或者说,孔子只看到了他们抵挡住了楚国和戎狄的兵锋。  

却没有看到他们对周礼的贡献。  

否则也不会说出,管仲器小不知礼这样的话。  

马钰说这么多,也不是用来解释孔子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的。  

而是为了反驳‘管仲器小不知礼’。  

这句话是儒家门徒批判管仲的依据。  

只要反驳了这一点,所有对管仲的批判都是不成立的。  

一个拯救了周礼,间接拯救了儒家的人。  

你说他德行不够?说他不知礼?  

马钰长叹口气,道:“所以,缘何言管仲器小不知礼?”  

面对这铁一般的史实,宋濂除了沉默,依然是沉默。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