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反其道而行之(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见他如此说,常遇春嘟囔了几句,也不再提喝酒的事情。  

对徐达的克制,朱元璋很是满意的点点头,然后笑道:  

“伯仁脾气倔强谁都不服,也就只有天德你才能制得住他。”  

所以他才会让徐达节制常遇春,以免其鲁莽之下坏了大事。  

可以这么说,在徐达的麾下,常遇春才是常十万。  

没有徐达节制,他在超神和超鬼之间摇摆不定。  

“放心好了,有咱在呢,你们放心的喝。”  

“不过仅此一次,今后直到凯旋,不能再沾一滴酒。”  

徐达没有再坚持,感激的道:“谢上位恩典,那我就不客气了。”  

常遇春大喜,连忙将酒坛拿过来,一巴掌拍开封泥,顿时一股酒香扑鼻而来。  

他深深吸了口气,大叫道:“好酒,好酒啊。”  

徐达也喉头滚动,酒香浓郁,余味悠长,他的酒虫也被勾出来了。  

朱元璋笑着介绍道:“据大夏的使者所言,此酒是用四川泸州一座甘泉的水酿制而成。”  

“也只有那道泉才能酿出如此美酒,同样的酿制方法,换个地方取水就没有这般好喝。”  

常遇春连连点头,说道:“酿酒就是如此,哪怕是相邻的两道泉,酿出来的酒味道就是不一样的。”  

“只不过一般人分辨不出来而已。”  

说到这里,他还一副沾沾自喜的样子,因为他就是少数能品出差异的人。  

他的这副模样,让朱元璋和徐达失笑不已。  

这伯仁啊,性子直、鲁莽偶有还有些憨,私底下完全看不出常十万应有的样子。  

朱元璋不禁回想起两人相识的经过。  

当时常遇春穿的破破烂烂,一副惫懒的样子,说是要来投靠。  

朱元璋特别不喜欢这种懒散的人,就要将其撵走。  

常遇春死乞白赖的非要跟着,撵他走他就躺地上,几个人都抓不住。  

打他他就跪下磕头,说我多可怜云云你就收留我吧。  

当时朱元璋还是一个义气小伙,拉不下脸去杀害一个无辜百姓,更何况还是来投靠自己的。  

只能就这样任由他跟着。  

不久后朱元璋决定攻打集庆路(应天),将登陆地点选在了采石矶。  

然而元军据江而守,红巾军怎么都打不下来,眼看就要失败。  

朱元璋焦急无比,看到旁边的常遇春说道:  

你不是说自己勇武过人吗,可能助我取胜?  

他就是随口这么一说,哪知道常遇春二话不说,当即要了一条小船就冲了上去。  

然后只身一人跳到岸上开无双,硬生生为水师杀出了一小块登陆空间。  

如此才有了采石矶大胜。  

这一战可以说挽救了朱元璋的大军,也为后续攻打集庆路打开了局面。  

朱元璋这才知道自己看走眼,从此对常遇春信任有加。  

就在此后不久,两家定下婚约。  

也就是太子朱标和准太子妃常氏的婚事。  

多年过去,自己已经是大明皇帝,他们二人一个是大将军一个是副帅。  

都可谓是功成名就。  

此时再回想当年的事情,别有一番感触在心头。  

朱元璋也有些兴奋,端起酒碗道:  

“来,咱们兄弟痛饮一碗,敬当年。”  

徐达心头一震,也有些激动,举起酒碗道:“敬上位。”  

“哈哈。”常遇春大笑道:“我也敬上位。”  

三人端起碗一饮而尽,气氛更加的热闹。  

一起回忆当年畅想未来。  

不知不觉大半个时辰过去,一坛五斤酒就下了肚。  

其中三斤半都进了常遇春的肚子,他早已经烂醉如泥。  

一斤进了朱元璋的肚子,他的酒量本就一般,也是醉醺醺的。  

徐达始终保持节制,只喝了半斤的样子,是最清醒的。  

待酒宴结束,他让赵二虎扶朱元璋回房间休息。  

又将常遇春安置妥当,他自己则重新换了一身衣服,带着亲卫巡视防务。  

徐达不知道的是,他离开不久,躺在床上的朱元璋就猛的睁开眼睛。  

哪里有一丝醉意。  

在这种危险地方,他怎么可能真的让自己喝醉。  

倒不是防范徐达和常遇春,此时他还不至于怀疑二人。  

现在他真正信任的,也就李善长、汤和、徐、常等寥寥数人而已。  

他担心的是开封刚刚打下来不久,谁知道暗地里会不会有野心家窥视。  

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让自己喝醉失去意识。  

如果连这点警觉心都没有,他也活不到今天。  

在床上躺了一会儿,他才喊来赵二虎,询问了徐、常二人的情况。  

得知常遇春喝醉,而徐达带人去巡城,他丝毫不觉得意外。  

这才符合他们二人的性格。  

赵二虎见他没有继续睡的意思,就命人煮了醒酒汤,并服侍他更换了衣服。  

之后朱元璋就命人取来管子一书阅读。  

很多人以为朱元璋出身低微,应该没读过多少书。  

恰恰相反,他读过的书不比老学究少,还写的一手好字。  

不过他也有个缺点,喜欢卖弄学问。  

比如,他给敌方首领写信,特别喜欢掉书袋子,也特别喜欢拿古人类比今人。  

王保保就是受害者之一。  

朱元璋经常给王保保写信,自己势弱的时候就说好听的,自己强势的时候就各种敲打威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