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先祖之路(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9月3日英法履行对波兰的盟约,对德宣战。  

至此,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也就是在这一日,税警总团率先响应军事委员会的百师大战全军齐出,数万兵马整装开出营地。  

电报如苍穹的秋雁,飞向远处,惊起无数浪花。  

中原大地再次响起了汉家的歌谣,九年了,整整九年再没有一支队伍从中原北上。  

许多沦陷于倭奴之手的百姓,一遍又一遍地南望王师。  

民国26年,民国27年,民国28年,这一日他们终于看到了那招展的旌旗。  

归家,归家的事情总是要早一些说。  

每早一日,便多一日的期盼,也便多了一份心气。  

不同于以往的连夜奔袭,这次沈复兴亲自签发血色镰刀行动计划,几乎是大张旗鼓从豫北、豫东同时出兵。  

五路大军浩浩荡荡奔赴战场,毫无遮掩,他们唱着古老的歌谣,踏上先祖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平定中原!  

“京观,京观,镇四方”  

“四方,四方,清夷羌”  

亲属们站在道路两旁,身后是无垠的麦浪,身前是出征的人儿。  

孩童们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只是看着那一个排排远去的身影,仔细寻觅着自己的父亲。  

老妪们拄着拐杖,泪眼婆娑,见着了自家儿孙,便伸手招呼:“记得听将军的话,打跑了鬼子,早日归家!”  

在家乡父老的期盼下,税警1团杨守义出兰封,兵锋直指民权县;  

税警2团沈金生出开封,于9月4日抵达睢县外围;  

税警3团白远樵越过鹤壁,先锋周化庆与第27师团第1联队发生冲突,击溃外部守备兵围汤阴;  

税警4团贾幼慧沿太行山北上,抢先一步占据汤阴西侧鹤山;  

税警6团戴安澜兵分两路,一路沿金提河向东,北击濮阳,一路出浚县向西进攻濮阳;  

税警5团移防新乡,成为总预备队。  

《内经》有言,秋风主杀。  

或许是伪军们也感受到了这股威胁,根据战后记载,仅是9月3日一天,豫东、豫北7万伪军有近1300余人的逃兵。  

而在那些占领区惶惶不可终日的百姓们也终于听到了王师北上的消息,躲在家中泣不成声。  

这个民族啊,经不起再一次的衣冠南渡了。  

汉人的北伐,来了。  

9月5日负责在鲁西扫荡的日寇第114师团中将沼田德重遭到根据地游击队伏击,不治身亡。  

消息传回郑县,沈复兴电请重庆为友军请功,遭遇已读不回。  

由于沼田德重并非战场被击毙,日寇将消息隐瞒,谎称病故。  

同日,杉山元电告大本营,要求关东军增兵南下。  

诺门罕战役从5月开战至今,日寇战损统计死亡7696人、负伤8647人、加上失踪,合计17364人。  

但实际送本土神社灵盒数量超过18000之数,预估死伤超过4万人。  

由于平沼内阁已经倒台,新的内阁并没有任命,而大本营当局急于结束诺门罕战役,对于杉山元的电询也只是让他自行处置。  

如此,杉山元与接替山下奉文的笠原幸雄一合计,还是由杉山元亲自领军。  

9月6日驻守北平的第110师团饭沼守中将、驻守石家庄的独立混成第8旅团吉田峰太郎少将开始南下。  

杉山元不顾一切的抽空地方守备,就是要打给大本营看。  

没兵了!  

再不来支援,我这孤注一掷输了,整个中原可就要门户大开了!  

也是在这个时候,冈村宁次带着他的10万大军南下,希望敲开长沙这个重要门户,继续南下。  

毕竟,也是无路可走了,南昌已下,西进没有了用兵的地利,只剩下长沙了。  

从地图上也不难看出,此刻日寇已经占据大部分平原,北上南下便成了最后的选择。  

一南一北,一个薛伯陵,一个沈维安,两人几乎都是在战术指挥上有自己决断的人,并不太想听重庆方面的命令。  

9月7日真正的战斗终于拉响,沈复兴坐镇新乡,电告戴安澜:“七日之期已然开始,今日便算作第一日。”  

此刻戴安澜已经将指挥部搬到了位于濮阳西南的白道口镇,参谋处长陶承志将电报交给戴安澜:“沈总团长开始计时了。”  

戴安澜接过电报:“各进攻部队都到位了吗?”  

陶承志拿出地图:“第一批进攻的4个营已经到位,东侧的1营、2营,南侧的5营、6营,炮兵营已经全部就位。”  

“通知所有部队,5点准时发起进攻。警卫连,跟我去前线,我要亲自指挥战斗!”  

戴安澜穿戴完毕,领着警卫连就直接奔前线而去。  

作为参谋处长的陶承志一句话都没有,历来便是如此,没什么好说的。  

不让归不让,虚心接受,屡教不改么!  

等戴安澜来到岳中林的一营时,炮击已经开始。  

一营进攻的方向是濮阳的东侧,这里一马平川,除了延绵的农田,只有几处孤零零的村庄。  

戴安澜才冲进观察哨就急着问:“村民都撤了么?”  

看着远处陷入炮火覆盖的村庄,戴安澜很是心疼。  

这些盖在自己国家土地上的房子,是谁日思夜想回不去的家?  

“没办法,提前开枪警示过了,炮兵兄弟给每个村口都预射过一炮,再不走,也没办法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