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谁来守金陵?(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回家咯”  

“回家咯”  

慈城的盛大水陆法会上,旌番密布,高森如云。  

可只有族老站在镇口牌坊下的那一声声“回家”让人听得心酸。  

在金陵紫金山南畔,中山门城楼下,沈复兴廖耀湘两人骑着高头大马,面对数万金陵城百姓,即将率军入城。  

如同古代的状元一般,唱名游街!  

随着入城仪式的时间即将来临,沈复兴始终觉得自己有什么事情忘记了。  

突然,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沈复兴转身喊到:“小满,取我旗来!”  

城门楼外举着国旗的百姓们好奇地看着一名年轻的士兵将旗杆递给马上的沈复兴,随后,入城的军乐开始响起。  

沈复兴率先打马,他不需要等任何人,廖耀湘也不会傻乎乎的去抢他风头。  

可沈复兴自己知道,他要借此提升自己的威望。  

这是庇护自己的,也是用来庇护更多百姓的。  

哗——!  

高大的身影在骑马踏出城门口的瞬间,一面大旗被高高举起,迎风飘荡。  

旗帜算不上新,好几处红褐色的血印非常惹眼,甚至旗帜的右下角还有一大片的焦黑。  

可整个现场却变得鸦雀无声,人们竟然哽咽着看着那面可以称得上破旧的旗帜出现在他们面前。  

国难时刻见忠诚心神震荡!  

这一刻,所有的话都被堵在喉咙,那面旗帜的国难二字仿佛将这个民族与国家的苦难,一股脑的摊开在所有人面前,撕开了人们坚强已久的遮羞布。  

却又用忠诚将人们心头的伤痕抚平,唤醒他们对于家国的热爱。  

他们从未曾想过,一面旗帜,竟然真的有如此巨大的魔力。  

让他们.更加团结,也更加坚信,这场抵御外辱的战争,终究会取得胜利。  

因为有沈复兴在,有千千万万的将士们在!  

旗帜与军队慢慢从人们面前走过,身后的战士们眼中死死盯着那面旗帜,正步踢得踏踏作响。  

虽然并不整齐,但充满力量!  

被邀请参观的各国领事不禁侧目,亲眼所见与道听途说,终究还是有着巨大的区别。  

据说,当时沈复兴在刘行举着这面旗帜就孤军逆行杀向了杨家行。  

在陆渡镇,面对数倍日寇的围攻,他就在这面旗帜下,以身做饵,等到了最后的胜利。  

在乍浦,一面忠诚旗,一出空城计。  

这对于他们重新审视对华策略有着极为深重的影响,似乎有这样的军队在,这个国家并不会那么容易倒下。  

沈复兴缓缓打马走在中山路上,沿路的百姓在最初的哽咽后,爆发出的欢呼声直冲云霄!  

人群中,有个圆脸姑娘与好友一起不断眺望着远处骑马而来的沈复兴。  

“喏!俞程,快看,这就是那个沈复兴,跟报纸上不一样诶,好像更好看些呢!”同伴踮起脚,脸上竟也有些红晕。  

倒是俞程身形稍高,歪了歪脑袋,用只能自己听到的声音呢喃:“跑什么?你要当蔡锷,我才不要当小凤仙。”  

可两人看着沈复兴身后大军踏出千军万马的气势,一时间竟有些恍惚。  

这个世道,大丈夫、真英雄也就这样了吧?  

没错,沈复兴的身后,军容齐整,杀气腾腾,那可是是从数万人中挑出来的一万精锐,是经历过血与火的精锐!  

为什么只有一万?  

库存的M35钢盔只剩下这么多了,不少还是修修补补,昨天才刷的油,看起来新一些。  

北方的巨人听闻淞沪会战两边牺牲28万对10万,居然临时叫停了两列专车。  

而随着嘉兴的失守,却又临时交付了50架飞机。  

控场的平衡大师,已经不再遮掩他藏在幕后的大手。  

“建楚,你说,这第三战区,现在到底归谁管?”沈复兴缓步打马,开口聊着。  

“顾首长吧?听说总指挥部已经搬到了江西铅山,可我最近霍长官却告诉我,前敌指挥变成了他薛岳,搞不明白。”廖耀湘的第7师已经与霍揆彰的54军都被安排拱卫金陵,但到底到底听谁的,现在也没个定数。  

时间早已来到11月,吴福线的守军如今也正在面对日寇的进攻。  

申城派遣军见到第10军不管不顾的突进,也纷纷叫嚣着要西进,直接选择无视参谋本部的停止线。  

至此,南北两线同时开打,前敌指挥变成了薛岳。  

而顾祝同还是第三战区副首长,只是他们这些守卫金陵的部队,却不知道该听谁的。  

“大概会有个金陵卫戍首长吧?这么近10万大军云集金陵,到现在连个防区都没有划分出来,简直乱套了。”沈复兴吐出一口浊气,微微皱眉。  

“等下不是要去见委座么,长官,你胆子大,你提。”  

不得不说,在独自组建第7师的过程中,这家伙还是有长进的,就这一句话,让沈复兴有些刮目相看。  

“啧啧,出息了啊,这叫什么?”  

谁知,廖耀湘不暇思索地回答:“投石问路啊不是,长官,我.”  

沈复兴差点一拍脑门,进步是有,但是进步有限.  

一路从中山门穿过新街口,此时的先总理的铜像还没有被摆在那个金陵城最贵的100平位置。  

说来有些讽刺,那还是在1942年,汪伪ZF安置的.  

入城仪式结束,百姓们心满意足地回家,而两人则是前往紫金山下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