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一 九品天工匠作(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虽说杀了这么几个和尚,但依然无法改变此秘境底色。  

没了一个同泰寺,还有其他寺庙,宋无忌无法一一去改变。  

只将同泰寺中没被宋无忌击杀的武僧们召集起来。  

这些武僧见宋无忌不仅杀了住持方丈,还杀了在同泰寺出家的国主,面孔里只有恐惧。  

弑君之罪,族诛之。  

更何况是死在寺庙里,还闹得沸沸扬扬,几次朝堂花钱来赎。  

只听宋无忌道:“如果直接解散同泰寺,亦无法解救苍生。”  

“都说佛门慈悲,你同泰寺如此金碧辉煌,一把火烧了,也不过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只叹今日之事,你们能记在心里,否则将来我再来同泰寺,照样大开杀戒!”  

“希望你们好自为之,能明悟真正的佛理,发正心,修正愿,解救更多的百姓。”  

宋无忌如今拿着黄金贝叶经文,金光佛宝,是同泰寺最根本的东西。  

若无此二宝,同泰寺很难做到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  

宋无忌道:“将田契寺产,以更低的租子租给百姓,那些高利贷的贷条子,全部一把火烧了,只当没有。”  

“此外,入寺烧香免费,不强制供养。即便香客供养钱财,也需入账目,做慈善善事用。”  

“比如入寺香客,可免费获得斋饭,又比如出钱给死去的百姓收敛尸体,给那些饿殍一些香火供奉。”  

宋无忌手中拿着的就是秘境令牌,对秘境拥有一定控制权,但不能超出秘境运行的底层逻辑。  

如果取消寺庙,那就无法产出“僧牒”。  

“寺庙中立下规矩,每个和尚都需要自己亲自耕作田亩,作为僧人口粮。”  

“僧仆蓄养过万,必须遣散,让他们去种地。”  

“金光牟尼珠,依然留在此中,作你们同泰寺的镇寺之宝,你们做为首寺之地,需要给其他寺庙做好表率。”  

“你们寺,可以保留两百人的僧众,习武修禅,但其他寺不能有超过五十人的僧团,没有僧牒的僧人全部遣散!”  

“不足五十僧的小寺,全部合并到一寺中去,取缔这些小寺庙!”  

“且方圆十里之内,只能存在一个寺庙,其他寺庙,要么合并,要么遣散。”  

诸僧人们虽然愤怒绝望,但不敢忤逆宋无忌,只好应下来。  

宋无忌这才点点头,这个秘境,虽然不是专门种田的秘境,但是土地宽广,寺产极多,有有许多依附寺庙的产业、佃户。  

宋无忌甚至可以在这里招募武僧,进入太昌城中,只是一时没有拿生民簿在手。  

随即便略微用灶火,烧炼了一二被打碎的佛陀神像,从中炼出了,青玉狮子、象牙白象、金翅大鹏,三件镇物,跟之前土地庙的瓷鸡瓦狗一样,都是建庙的镇物,可以垒灶的时候加入进去。  

“看来这些镇物、装脏,只有伐山破庙,才能获得。”得出结论之后,宋无忌发动秘境令牌,开出秘境门户,从此斋僧秘境中出来。  

一出来,便见那外界的饿鬼道饿鬼木已经消散了灵智,且树木半枯半荣,一半是天人树,一半是饿鬼木。  

只要秘境中又或者现实中,依旧有饿死的百姓,此饿鬼木便不会凋零。  

不过中间那个洞,倒是确实开了出来,也算打通了前往建新的的门路。  

宋无忌略微往前走了走,看见官道已经荒芜,八里亭驿站亦淹没在荒芜之中,便没有再擅自往前,只因饿鬼树就像是界关一般,离开这里,便不属于太昌境了,宋无忌接收不到太昌境的加持了,已经进入建新县境了。  

“看来得先派丐门弟子先行探索,再一点点开荒,把官道清理出来才行。”  

念此,宋无忌转身就走。  

宋无忌走后,那驿站中,便有一个冒着黑气的魔物,露出一双猩红的眸子。  

驾起烟尘遁,又呼来一阵风,免得烟尘遁只能一去二三里,借着风力托举,不过片刻,宋无忌就从八里亭回到了太昌城。  

此时守城的武卒们已经认得宋无忌这副飞沙走石的模样,并没有惊奇。  

略微问询了一二,得知自己离开前往秘境,不过半日多,并没有时间差,这才回了县衙。  

一回县衙,宋无忌便往太昌灵府中钻入。  

先将斋僧秘境令牌插入这七彩莲花再说,顿时这秘境令牌化作莲花花瓣,展露信息,叫宋无忌知悉此令牌所代表的律令。  

“营造法式”  

此令牌代表的律令,是代表建筑工程标准,比如寺庙的规格,数量,住宅的规划,都可以用此令牌创造一个标准,规格。  

准确来说,这是一个建庙指南,有了营造法式令。  

可以激发城中的木匠、瓦匠、泥匠、石匠等涉及建筑领域的匠人们的百业仪轨。  

这些匠人的入阶后,被统一叫做[九品天工匠作]。  

而仪轨,就是建造拥有各种特殊能力的建筑。  

而且在取得神明同意的情况下,宋无忌便拥有了消耗气运,建设翻修,各种神明庙宇的权利,但不能超过县城本身的规格,也就是可以建造最高规格的庙宇便是城隍庙,七政官庙规格。  

其余无论神祇自身品阶如何,都只拥有九野旁庙、八柱俗庙的规格。  

当然,除了建设庙宇,一些其他的建筑样式也在其中,比如祠堂、寺庙、道观,祭坛…又或者各种其他官方建筑,医药署、县尉所,县校场、兵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