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 乾隆被迫退位,新帝有意西狩~(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安徽滁州州城在猛烈的炮火中宣告陷落,打着“苏鲁豫皖自卫军”旗号的江浦镇武装,欢呼着冲进城门。  

滁州知州是旗人,知道即使投降了也难有好下场。  

目睹城防崩溃,他就跑到衙署内赶紧上吊殉了大清。  

胡之晃令人召集滁州士绅、商贾开会,当场劝捐以饷军费。  

董员外坐在上首,享受着各个熟人眼里的诧异、谄媚。  

董家以前长期在滁州山里偷挖铜矿,和本地士绅明争暗斗。如今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拿下滁州之后,识时务的凤阳知府直接打开城门,降了。  

如此一来,  

庐州府就陷入了尴尬境地,南边是安庆吴军,北边是成色不明的江浦镇,西面是六安州规模急剧膨胀的白莲义军。  

庐州副将刘黄通一边收缩兵力,一边派人向驻淮安的福长安求援。  

江苏巡抚福长安很纠结,人在悬崖边。  

处处皆敌中原地区,至少有十几股农民起义军在活动。规模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  

和幕僚商议之后,他决定:  

“收缩兵力,重兵守卫黄淮一线。”  

“把黄河以北的烂摊子丢给吴贼。”  

淮安城骑兵四出,将军令传达到各府县,导致了苏北皖北极度混乱。  

各地清军一路狂奔,把撤退变成了逃亡。士绅豪强或举家北迁,或就地据守坞堡。  

秩序完全崩溃。  

庐州城,  

刘黄通和他麾下的3000新军面临抉择,撤还是守?  

很显然守不住。  

那就只能放弃家乡,率庐州子弟兵背井离乡绕道西边撤退至徐州一线。  

“大人,郑河安那厮派人来了。”  

“不见。”  

“嗻。”  

刘黄通不愿降是因为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也不愿舍弃麾下军队。  

不过,他倒是很光棍的告诉前来打听消息的庐州士绅:  

“本官走了之后,你们就派个人去安庆联系郑河安,向他投降。”  

“好歹是皖北老乡,不至于难为你们。”  

“舍点财,其他都能保住。”  

正如刘黄通所言,进驻安庆的第2军团陆续接收潜山县、太湖县、桐城县、庐江县、舒城县、庐州府,兵不血刃,少有杀戮,顾及了老乡情谊。  

皖人有乡谊。  

素来作风凶悍的第2军团颇为斯文。  

郑河安所到之处,沿途不断有地方士绅拜访。  

他也坦言相告:  

“新朝不嗜杀。但你等需识趣,尽量卖掉多余土地,拿银子投资工矿。实在不行将白银存入四海票号也可安身立命。”  

“做人要听劝。否则,我也保不了你们。”  

众士绅默然,大部分人听进去了。  

刘黄通率3000纯火器新军离开庐州后,先向西进入六安,顺手逼退了在州城附近征粮的郑春寿部白莲义军。  

之后向北开入颍州府。  

途经阜阳县没有抢劫,没有杀人。  

甚至主动留下了10车粮食,并告知当地百姓:  

“吴廷的第2军团马上就开来了,都是皖人子弟兵,带兵的将军叫郑河安,是你们阜阳人。”  

阜阳一片欢腾。  

许多人迫不及待南下迎接老乡。  

顺便参个军。  

扛枪、吃饷,穿官衣,比在家里种田强一百倍。  

同样,郑河安在庐州府也没抓捕新军家眷,甚至忽略了刘黄通的家族。  

一句话: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  

皖人在团结这一方面遥遥领先。  

在战场各为其主,战死是命,怪不了别人。其他时候,老乡不杀老乡。  

安徽省的煤炭储量极其丰富,在华东地区是首屈一指。  

其蕴藏的煤资源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带:宿州周边、寿州周边、沿江南岸。  

沿江地带(铜陵——池州),早就开发了,但储量比起前两者差了好几个层级。  

宿州周边,命名为淮北煤矿。  

寿州周边,命名为淮南煤矿。  

在陛下的授意下,煤炭署和财政部一致同意以60万两的打包价将淮南煤矿5年的承包权丢给了四大盐商。  

就连和陛下私交深厚的苏州煤炭协会也悻悻而归。  

陛下如此关照江、苏、黄、米四大四大盐商,是因为他们的经商风格激进。  

敢投资,敢梭哈。  

他们将麾下产业整合搞了个扬子江公司,这名字一听就很反动。  

扬子江公司先是投入300万两整合了整个江西的陶瓷行业,又投资250万两收购整合了广西的制糖业,还在广州设办事处专营高端瓷器出口。  

如今,扬子江公司拥有600多座瓷窑、20家蒸汽榨糖厂、30艘大船,2处小型煤矿作为配套。  

把淮南煤矿给他们,极大概率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产量的狂飙猛进。  

陛下对工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很不满意,一再和工业大臣杜仁说,要提速,再提速,步子迈的更大些,不会出事。  

即使出了事,自己也会出手兜住。  

北方惶恐不安,所有人的脑海里都冒出了一个词:  

北伐!  

然而,第2军团却在亳州、宿州一带停下了脚步,开始修筑工事、囤积粮草。  

清军在黄河沿线布防,修筑棱堡。  

双方进入对峙。  

中间的数十里区域成为了无人带。百姓纷纷逃离,躲避兵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