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 乾隆居于深宫,不如先干掉他的儿子~(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  

“关于中原防线,你有什么建议吗?”  

何国宗心中稍定,答道:  

“臣建议守。”  

“怎么守?”  

“棱堡。”  

乾隆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  

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朕令人在香山修筑了2座棱堡,供健锐营演练。健锐营奏报棱堡防炮确有效果,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何国宗低声道:  

“臣去现场看过,设计不够精巧。”  

“你会设计?”  

“皇上,臣斗胆请宫里的几位传教士出面设计,这方面臣不如他们。”  

乾隆大手一挥:  

“去,请过来。”  

半个时辰后,  

长期效力于清廷的法兰克、弗朗机传教士5人匆匆赶到,站立一排,双膝跪地。  

“拜见大清皇帝陛下。”  

汉语都挺标准,可就是感觉怪怪的。  

秦驷憋着笑,他猛然间明白了西施效颦的含义。  

这些传教士久在宫廷,汉语熟练,和乾隆交流并无问题。  

当听说了皇帝临时征召的来意后,  

他们的眼睛亮了。  

机会,机会就在前面。  

上帝终于降下了福音,东方传教的大门就差临门一脚。  

法兰克传教士蒋友仁首先站出来:  

“尊敬的大皇帝,关于火炮和棱堡的关系,我们希望能够得到一次现场演示的机会。”  

“好,朕会亲临观看。”  

当即,  

2名御前侍卫带路,带这五位传教士去香山。  

他们绘制图纸,西山健锐营全力配合筑堡。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传教士们决定使出毕生所学获得皇帝的友谊。  

翻阅史书时我们不难发现,明末清初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似乎无所不能?  

例如:  

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  

个个能文能武,提笔能绘画,挽起袖子能铸炮。  

建筑、航海、天文、历法,无一不通。  

实际上,以法兰克传教士蒋友仁这一生为例就能明白其中缘由了。  

蒋友仁,  

出生于法兰克富裕家庭,聪慧过人,接受了最良好的教育。  

少年时期传教意向坚定,加入耶稣会,目标——大清帝国。  

传教之前,  

他在巴黎待了2年,在耶稣会的介绍下接受了多位科学院院士的辅导,疯狂汲取数学、物理、天文、建筑、军械、航海、绘画等方面的知识。  

进入清宫之后学汉语,学儒家经典。  

甚至将《尚书》翻译成为拉丁语,将部分汉人教徒送去欧洲。  

为了和皇帝建立良好的私人友谊,  

他主持修建了圆明园的12生肖喷水池,绘制世界地图,绘制修订版皇舆全图,教乾隆函数,为乾隆绘像所以我们不难发现,  

明末清初的来华传教士原本就是精英阶层。  

他们意志坚定、学富五车、背井离乡、放弃家产、抛弃家人,在遥远的异国宫廷一直待到死亡。  

目的只有一个:投皇室所好,打开传教的大门。  

抛开立场,  

他们的确是一群可敬的坚定的理想主义者!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