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 乾隆居于深宫,不如先干掉他的儿子~(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好,好。”  

乾隆欣慰的点头,嘱咐总管太监秦驷:  

“你带尹首领去支银子,朕出内帑。”  

“嗻。”  

6日前,  

乾隆就得到了江苏巡抚福长安密报,滞留江北的谈判使团被吴廷抓捕,集体割了辫子和一只耳朵后放归然后,  

就传来了粘杆处刺杀李郁未遂,但炸死了妃子的消息。  

清廷内部一些持重的大臣们认为刺杀过于激进,影响了议和大局。  

但他们不敢讲出来。  

因为乾隆已经陷入了执念,谁敢劝谏很可能全家不保。  

甚至下旨刑部,明文废除死囚复核、秋后问斩的制度,将杀人权全线下放到县一级。  

刑部尚书哀叹:  

盛世不再,乱世已至。  

自此,  

刑部彻底沦为了边缘部门,和工部一般地位。  

兵部的地位大幅上升。  

吏部的地位有所下滑,和户部并驾齐驱。  

有人走下坡路,必定就有人走上坡路。  

工部左侍郎何国宗被拔擢为兵部尚书。  

从侍郎到尚书中间,差的不是一级,而是3级。  

六部分贵部和贱部。  

工部属贱部,吏部属贵部。  

工部侍郎升迁,一般会先转任兵部侍郎。  

兵部侍郎再升迁,才是户部或者吏部侍郎。  

然后,  

才可能升任礼部或者兵部尚书。  

所以,  

何国宗这是连升了3级。  

…何国宗,顺天府大兴县人,进士出身,尤擅算术,通晓几何。  

大清朝罕见的理工人才。  

曾赴淮安督造堤坝,曾赴伊犁绘制地图。  

还曾亲赴金川前线主持铸造臼炮项目,并指挥轰击碉楼。  

当时,  

清军炮手全部袖手旁观。  

看着尊贵的侍郎大人亲自担任炮长,一群进士及第的文官担任炮手,将金川最坚固的碉楼一座座轰塌。  

只因清廷“防汉弱民”。  

炮手九成九不识字,更不懂计算弹道。  

康雍乾三代皇帝都将臼炮的发射原理作为秘密,仅在小规模内流传。  

若是将清廷军力比作一杆大刀,只有锋刃最前端的一寸尖是精钢的,刀身是生铁,刀柄是烂木头。  

遇上一般的敌人,刀尖就能解决问题。  

但是遇上顽固凶悍的敌人,很容易崴泥。  

清缅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今,  

刀尖已经折断,精锐路线走不通。  

江汉会战失败后,乾隆痛定思痛,决定放弃质量,搞数量!  

而且放宽了火器限制。  

将各种先进火炮铸造工艺解密,允许南方各省自造。  

甚至刻意纵容西南汉人豪强,绥靖西南土司,还封了个云贵王。  

想到这里,乾隆心里突然一咯噔。  

万一,  

万一西南也守不住呢?  

坦荡千里的中原能挡得住吴军北伐吗?引起为豪的满蒙八旗啃的下吴军步兵吗?  

冷静下来的乾隆认为不能。  

“来人,召何国宗。”  

没一会,何国宗赶到。  

来的如此之快,令乾隆惊诧。  

“皇上万岁万万岁。”  

“免礼,赐座。”  

何国宗惶恐,总觉得好日子来的太快。  

害怕。  

“进宫之前,你在忙什么?”  

“臣去了一趟工部火器局,商讨了一些军械制造方面的细节。”  

乾隆点头,随即大手一挥:  

“兵部定式,工部造枪,大有不便。即日起,将工部火器局划拨于你。”  

“皇上,如此有违祖制。”  

“事从权急。”  

何国宗莫名感动,咱的皇上圣明起来那是真的特别圣明。  

此举意义巨大。  

武器的产量和质量都能大幅度提高。  

“说说你对朝廷火器制造的想法?”  

“臣认为应该多造精良轻型子母炮,另外需以燧发枪替代火绳枪。”  

“说说理由?”  

“燧发枪火力密度大,火绳枪密度小。官兵和贼兵野战的一大劣势就是火力密度。”  

“可,朕听底下人说,我大清缺乏优质燧石”  

何国宗早有准备,从袖管里摸出一立方体。  

只见其切面光滑,金光闪闪。  

乍一看以为是金子。  

站在一旁的总管太监秦驷眼睛亮了,愚人金,这玩意他熟啊。  

“皇上,这叫黄铁,酷似金子。民间也叫愚人金,吴贼那边的火枪队7成装备了此物作燧石。”  

乾隆接过立方体。  

如此标准的立方体真的是天然之物的吗?  

何国宗微微欠身,  

解释道:  

“皇上,黄铁矿挖出来就是这般。”  

“何处有?”  

“甘肃白银。”  

秦驷也开口了:  

“主子,何尚书说的没错。奴才就是甘肃白银人,幼时见过这类物件。不过是否能做燧石,奴才不懂。”  

乾隆大喜。  

“何国宗,你做的很好。”  

“令甘肃方面大力发掘黄铁,解送京师。”  

“李贼用得,朕也用得。”  

如果乾隆听说过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一定会拍案叫绝。  

如今,他是摸着李郁过河吴廷怎么搞,清廷就怎么搞。  

他甚至补充了一句:  

“昔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朕也可以。吴贼那边凡是好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效仿。”  

“皇上圣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