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 自己就打起来了(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茶丝瓷三件套是帝国命脉,主控权必须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但可以给各省商人分润一二。  

抓大放小嘛。  

这就意味着,正式放开民间海外贸易,需要制定相应的关税,以及敲定沿海贸易城市名单。  

如此一来,  

吴廷就面临和清廷相同的尴尬境地,管理必须跟上,海防必须跟上(现实是,目前一个都跟不上)。  

没有海防,点头哈腰的夷商分分钟想搞事。  

18世纪,  

海商和海盗只是身份的自我认知罢了,如果愿意的话,也可以是塑料袋。  

当前,  

吴廷肯定会优先保证撒克逊东印度公司以及各国靠岸商船的进口需求。  

目前来看,  

产量足够如果不够,就去找王亶望。  

给他抽成,让他以总督身份勒令福建武夷山的茶叶必须卖给吴国,谁不卖谁就是反对大清。  

想清楚之后,  

李郁在一次早餐会上,明确告知同桌用餐的十几位各府商会会长。  

朝廷可以给海商茶丝瓷的出口配额,以不超过船舱的一半体积为限。  

同时要求这些商人返航时带回的货物,必须是大米、硝石、硫磺、黄铜、蔗糖、机械、专业技术人员这7类当中的任意组合。  

暂时只开放广州、潮州、金山卫这3处港口。  

其中,  

潮州港单向开放,暂不接受夷船停靠。  

吴国的贸易顺差逐步下降。  

这个现象让欧洲人兴奋无比。  

小小的南洋,历史上一共出现过7家东印度公司。  

他们分别属于英、荷、丹、葡、法、瑞、奥(按照成立时间排序)  

一方面,  

压榨本地土著,将殖民地的各类资源运回本土。  

另一方面,  

将香料、金银销往广州,购买茶丝瓷再运回本土牟利。  

这是所有东印度公司的通用模式。  

2条很清晰的贸易线。  

东方帝国吃掉了他们很大一块利润,而且比例逐渐增大。  

他们做梦都想改变这个现状,然而几百年过去了,贸易逆差越来越严重。  

直到吴国这横空出世!  

在这种背景下,  

欧洲商人对于大吴帝国的好感几乎到达了顶峰。  

除了物质,还有精神方面。  

明清两朝,  

欧洲商人们陛下谦卑地磕头下跪,喊着爸爸万岁,打通关节才能购买茶叶丝绸瓷器。  

而且,  

明清帝国基本上只接受金、银、香料三种支付方式。  

贸易顺差大的令人发指。  

足足500年,  

全世界的白银持续流向东方。  

白银黑洞的说法不是白给的而现在,  

新兴的大吴帝国一改之前的贸易惯性,几乎愿意吃下各国商船所携带的任何货物。  

无论金属资源、珍贵香料、钻石檀香,还是大米蔗糖、象牙皮毛、棉花麻料、马匹动物、统统吃下。  

兴趣之广,胃口之大,令所有东印度公司都为之癫狂。  

尤其震惊的是,  

吴国皇室居然对工业品和机械也感兴趣。  

巴达维亚总督在一份给本土友人的书信中感慨:  

上个月,  

我听说了一桩奇闻。  

一群没有国籍的混血流浪水手在广州港找到了新职位,薪水相当不错如今,  

本督治下的巴达维亚,  

有无数失意者跃跃欲试想去广州寻找机会。  

神秘的吴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强的购买力、最旺盛的胃口、最富饶的土地。  

所有公司同仁一致认为——全球商业的黄金30年即将拉开帷幕。  

这将惠及整个欧洲。  

在这场庞大的欧亚商业大循环中,欧陆至少能增加50万个富裕中产,以及1万个真正的富人。  

不过,  

如果欧洲商人得知,吴廷对当前的贸易规模并不满意的话,肯定会诧异的无法言语。  

李郁见惯了后世那种规模动则以万吨为单位的贸易,怎么会看得上18世纪的小小海运呢。  

这个时代,最常见的海洋商船500吨左右。  

100艘也不过5万吨。  

金山卫和广州,今年一共接待了331艘海外商船。  

双向货物总量,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50万吨。  

放在穿越前那个时代,还不够一个四线城市塞牙缝。  

就算加上吴国商人的海船,大约200多航次,年贸易总吨位也低于100万吨。  

不够,远远不够。  

总之,  

7家东印度公司,除了成立于1628、倒闭于1633的弗朗机东印度公司,其余6家都来黄浦江畔盖起了商馆。  

再加上先机一步的伊比利亚商馆。  

(注:伊比利亚没有成立东印度公司,相比正常贸易,他们更喜欢传教和抢劫。)  

最终还是凑齐了7家。  

松江府在苏州府隔壁,  

这个距离正正好。  

平日里眼不见为净,有事的时候,也能快速接见。  

洋人们懂事的进献了珍贵的礼物从战舰模型、镶金钟表、到各式兵器、阿拉伯战马、以及各种肤色的歌姬。  

撒克逊东印度公司驻松江商馆规模最大。  

也最遭人嫉恨。  

因为那份含金量十足的备忘录商业大臣胡雪余接见了各国代表,  

告诉他们,  

出口原则是——留足撒克逊人的,尽量保证其余各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