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 乾隆大彻大悟,吴乱的本质压根不是造反(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和中枢开战,夺取本该有却被关陇集团抢走的利益。  

如今,  

反观强势崛起的吴国,几乎是安史之乱的翻版。  

李逆以一帮无赖市井之徒起兵,很快得到了江南集团的大力支持。  

江南集团被压制太久,他们宁愿把原先交纳给朝廷的海量钱粮交给一个更理想的代理人——李郁!  

自此,金钱和枪炮合流从大唐开始,江南区域就是帝国的财税重心。  

宋朝自不必说!  

明清两代,更是天下财税之根本。  

依仗着经济优势,江南文人在科举中疯狂压制其余省份。  

有明一代,天下状元3成出自江南。  

有清一代,天下状元5成出自江南。  

进士就别提了,比例彻底失衡。  

这些都是规则之内以至于明清两代朝廷必须刻意压制才能维持进士籍贯的平衡,搞南北分榜,加恩科,搞各种小动作乾隆甚至翻出了《明史》寻找论据,  

洪武30年,  

也就是朱元璋死之前那一年,明廷举行了一次科考。  

这一榜,  

及第进士全部是南方人,其中又以江南人为多。  

发榜之日,震惊天下。  

其中,  

南方考官的人情占多少比例,水平的差距又有多少比例,已经很难查究了。  

总之,  

快入土的朱元璋被吓的精神了,  

拼着最后一口气疯狂杀戮,勉强摁住了江南集团的反扑。  

如果说:  

南北榜案,是江南集团的一场正治进攻,尚且在规则之内。  

李逆起兵,就是江南集团的全方位进攻,打破了规则。  

一个阴恻恻的声音陡然在乾隆脑中响起——江南人,不满中枢之心,久矣。  

如此看来,  

戡吴乱很难,光凭中枢的力量可能做不到。  

这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对决,而是正治较量。  

乾隆感觉自己已经很接近一个正确答案,可能就差一层窗户纸。  

手掌再次开始哆嗦,  

他默默地将手掌藏入袖中,以防被一旁的太监们窥见这些日子,  

帝之手颤,愈发频繁。  

这是一个不太妙的信号,但乾隆无暇多顾。  

他只想拼了命,  

在自己进棺材之前弄死李郁,踏平江南。  

他自认为是千古一帝。  

巧了,  

唐玄宗本来也是千古一帝,开元盛世,皇帝同行们谁不眼热?  

然而,  

一场安史之乱,把玄宗拉进了糊涂之君的序列。  

乾隆如此敏感,  

是因为他和李隆基有太多相似之处。  

理智冷静、刻薄冷血、“开创盛世”、擅长花钱如果,  

他亲手平了“吴乱”,还能反超玄宗,混个庄、高一类的谥号。  

如果,  

是自己的子孙平了吴乱,那自己的谥号很可能是桓、灵之流。  

哀宗、殇宗躲不掉的。  

乾隆冷静的把这一切都琢磨透了。  

而和珅又把乾隆琢磨透了。  

所以,  

君臣一唱一和,  

痛快的下放权力,只为给吴军攻略南方制造尽可能多的障碍。  

至于说,  

担心重现唐末藩镇乱像?  

那起码爱新觉罗还掌握着中枢,才配有这样的担忧。  

亡国之君,是没机会担心藩镇尾大不掉的。  

乾隆知道阿桂是全能帅才,能攻能守,十分全能。目前,年轻一辈中还没人能超过他。  

南方局势危急,  

给他最大限度信任,给他最大限度放权。  

去掉皇权的束缚,阿桂必定能成为西南的定海神针。  

乾隆甚至恶毒的想,  

即使有一天阿桂死在李郁手里,也能崩掉李郁的3颗大牙。  

如果阿桂赢了,李郁输了。  

那也是极好的。  

自己收拾不了落榜生,但收拾一个章佳氏的奴才还是蛮轻松的。  

乾隆的面部表情越发狠戾。  

突然扭头,  

盯着总管太监秦驷:  

“通知粘杆处潜伏细作,再不动手刺杀李郁,朕就剐了他们9族。”  

“嗻。”  

秦驷出了偏殿,才感发自己又没夹住。  

吓尿了。  

不过,  

他很快释然,自言自语道:  

“土狗遇上老虎,被吓尿了有啥奇怪的。嘿,万岁爷这虎威,咱家真是佩服的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