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9 前车之鉴,吴国的粮食会议(2/3)
“是。”
平时动则鞭打百姓的班头也有些于心不忍:
“三老爷,您看”
望着木桶里活蹦乱跳的鲤鱼,主簿叹了一口气。
“小,太小了。”
“显示不出我延津县父老对巡抚大人的热情,非得是4斤以上的大鲤鱼,才能给巡抚留下深刻印象。”
渔民中,颤巍巍站起一个小个子。
主簿愣住了。
“这是个女娃吧?”
“是。”
“也行,本官只要见鱼。”
“妮儿”
“爹、娘,我自小水性好,就、就让我试试吧。”
14岁的渔家女春妮,有着超乎寻常的冷静。
她先抓起积雪把自己表皮搓热,然后背着竹篓钻进了冰窟窿。
岸上鸦雀无声,
过了好一会,春妮露头呼吸,然后又钻了下去。
200息后,竹篓被人耍出窟窿。
一双瘦弱惨白的手在冰窟窿边缘扒拉了几下,无力的滑了下去,撕心裂肺的哭声再次响起。
篓里有一条明显超过4斤的大鲤鱼,金鳞赤尾,鱼嘴一张一合。
主簿见状大喜。
“本官说话算话,家属办完白事记得去县衙领粮啊。”
“来人呐,飞马送鲤鱼。”
“嗻。”
早已准备的快马驿卒接过竹篓,马蹄翻倍,积雪飞舞。
众渔民沉默无语,春妮的死是意料当中。
即使没死,一个女娃在冰水里浸泡了这么久这辈子肯定无法生育,等于死了。
县衙花厅,
厨子端上压轴大菜,将鱼头对准刘墉。
知县点头哈腰:
“抚台大人,鲤鱼焙面,延津做法。”
刘墉脸色沉了下来:
“大灾之年,过分了吧。这若是传出去,我刘家三代人的官声”
知县不慌不忙,解释道:
“抚台大谬。”
“李逆为祸江南,民间传言他是黄河大鲤鱼成精,黄河决堤,他游进了大运河,顺着又游到了苏州。”
“鲤鱼,乃是取其谐音——李郁。油炸李郁,烹煮李郁,吃李郁。抚台这是为天下安宁而吃鱼!”
刘墉愣了好一会,感慨道:
“好,好兆头。”
“诸位,一起下筷子,今日必须吃的干干净净。”
知县笑道:
“抚台放心,就连鱼刺都不会留下。下官全部嚼碎”
应酬气氛,瞬间轻松,
宾主甩开腮帮子大吃,今天吃的不是鱼,吃的是忠诚。
佳话,绝对佳话。
没过多久,
乾隆的御菜里就多了一道菜,
由和珅推荐的,一道色泽淡红、软嫩鲜香,焙面细如发丝、蓬松酥脆,再搭配浓浓的酱汁,酸甜可口的延津鲤鱼龙颜大悦!
据说,
乾隆爷当时连干三碗米饭,盛赞此鱼不输苏州府名菜松鼠鳜鱼,甚至超过西湖醋鱼。
延津知县,考核卓异,立升河南粮道京城。
“诸位,干!”
吴国情报署驻京情报站人员很罕见的齐聚一堂。
从驻外情报组升格为情报站,负责人蒋天木也扎实的前进了一步,麾下掌握着情报组和行动组。
行动组在城北郊区的鹫峰隐匿。
情报组在主城以商人身份为伪装,公开活动。
这一轮北方的粮价暴涨,除了各种客官因素之外,也有人为推手。
1年前,
眼光深远的各路神仙就开始默默屯粮了。和珅、于敏中、多位王爷、六部堂官、包括内务府都涉及其中情报站也在其中推波助澜在酒桌上和户部的几个微末小官搭上了线,一方出资一方提供门路,合伙在通州囤粮。
现在一转手,就是3倍的利!
虽说仓储条件有点差,大米轻微发霉。
可这年头谁还顾得上新米陈米,京城八旗子弟也没财力穷讲究了,见米就吞。
“诸位弟兄都是有功之臣,长期驻外辛苦了,署长特批每人赏银300两。我个人再给各位弟兄追加100两。”
“谢站长。”
“花银子的时候谨慎点,尽量在咱自己的地盘上吃喝玩乐,别惹事。”
“遵命。”
众人眉开眼笑,小五百两够潇洒一阵了。
蒋天木心情大好。
这段时期情报工作开展的不错,苏州府那边传来了嘉奖。
据说,
自己绘制的京城城防图因内容详实得到了陛下的赞许。
简在帝心,驻外又自由。
蒋天木不断放飞自我,手里不缺银子,活的潇洒自如。
继破坏清撒关系成功后,
他就一直在忙着绘制京城城防图(包括城墙数据、城门、兵力分布、火器布置、军营衙署分布、周边进城道路)。
很多都是直接从衙门购买的信息。
酒桌上,
通过朋友介绍,兹要找对了人花钱就能买到各类信息。
清廷一贯作风,缺乏保密意识。
笔帖式们压根不当回事。
银子给够,直接让你进档案房自己找。
情报人员甚至从灰尘厚3指的前明档案里,找出了明成祖朱棣时修城墙的工程纪要京城养鸽子的人不少。
属于一种爱好,就和养蛐蛐、提笼架鸟一样,属于高雅兴趣。
最近,
信鸽行内陡然冷清了很多。
好几个行家连同鸽子突然人间蒸发了,据说是举家搬迁。
这等小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