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 昭告扬州全城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浮萍,命运只能随波逐流,嫁到哪家是哪家人,嫁到哪国是哪国人。  

改换门庭后仇恨也会随即消失,不足为虑处理完毕,  

军队继续前进,一刻不停。  

队伍里的骡驴比例逐渐增大,步兵都成了乡村版龙骑兵士兵减轻了行军疲惫,再啃啃烤鸡,烧猪肉,生活还是蛮有奔头的。  

反正吃的不是自己的饷银,没人心疼。  

上面发下来的便携干粮又干又硬又咸,狗都不吃。  

淮河以南,  

清军根本没有一支成建制,敢出城的野战军队。  

最大一股的兵力龟缩在淮安城中。  

福长安拼命收拢残兵,誓死要守住淮安这个重镇。  

驱使百姓在城外昼夜不停的挖掘战壕,赶制拒马。还把大运河给堵了若不是今年干旱,夏季少雨。  

他这会肯定派人把高邮湖掘开了,水淹里下河地区,以水拒兵。  

里下河地区是江苏最中间的一块区域。大概是几百年后的扬州北部、泰州、南通北部、盐城东台。这块区域海拔仅有1米,相当于江苏的锅底位置,放水必淹,全靠四周的堤坝护着。  

在接到林淮生报捷后,李郁迅速做出了反应。  

首先是动员民间船只去扬州协助搬迁那些识时务的士绅家眷以及财产。  

不白干,船夫的工钱按照市场价翻番。  

吴国不是冤大头,不可能付这个钱。  

既然那些士绅“自愿举家南迁”,那必定也可以“自愿出钱雇船”。  

整个淮扬乱成了一锅粥。  

官道上,  

时常看到1名吴军士兵押送着几十口士绅家眷去扬州府,途中鲜有敢反抗逃跑者。  

朱元璋搞“洪武赶散、大户北迁”,到了李郁这,反过来搞“大户南迁”。  

历史就是这么的幽默!  

根据后来的调查,  

大户南迁期间只发生了3起反抗事件。  

1起是押送的吴军士兵食物里被下了蒙汗药,醒来空荡荡,浑身没伤,士绅全家溜走了,还留下了20两银子赔罪。  

1起是反抗未遂,押送的吴军士兵当场击毙1人,捅死2人。  

只有1起是成功的。  

押送士兵当场死亡,士绅全家逃了。`  

不过,情报署淮扬行动组长希恭恕特意留意了这件事,循迹找到了这家士绅的逃亡地点——淮安府阜宁县治所在的庙湾镇。  

此处尚属于清廷统治区。  

庙湾乃传统的海防前线,驻有数量可观的水陆兵勇。  

希恭恕麾下的人趁夜把一家人杀的精光,并且在墙壁留下血字:  

“犯吴军者,虽远必诛。”  

一街之隔就是阜宁县衙。  

然而,  

衙役们愣是没敢追查这件事,只是草草收敛了尸体。  

谁敢管闲事?  

如今吴军气焰正盛,江北人人自危?  

就算吴军一时打不过来,就不怕杀手夜里上门问候你全家吗?  

一个月就那点饷银,和人家拿超高薪的敌后细作玩什么命啊?你配吗?  

扬州城,无痛而下。  

在目睹了清军前面逃、吴军后面追的一幕好戏后,  

守军的信心崩溃了。  

新任同知还想顽抗,不料扬州城守营的2名军官串连麾下兵丁直接打开了城门。  

于是,  

第1军团顺势入城,兵不血刃。  

传统江南的最后一块区域——扬州,终于被纳入了吴国的版图。  

吴军很疲惫,然而士气高昂。  

全是收获,全是军功。  

林淮生坐镇扬州,令苗有林带兵到淮安城下走一圈。不为攻城,而是耀武扬威,让清军士气彻底沮丧。  

这一点很关键,俗称“征服”。  

扬州城1800名(正式的,临时的)衙役被召到校场,双膝跪地。  

林淮生在卫队的簇拥下走上高台时,发布军令:  

“昭告全城,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愿意为我吴国子民者,立刻剪辫,可在扬州安居乐业。不愿意的立刻携家人离开扬州,不得带走一两财物。截止明日午时!”  

“也包括在场的诸位!”  

衙役们可能想的比较多,当场痛快地剪辫。  

其实很多人的心里依旧更看好清廷,但是他们担心吴贼没这么好心,真会放不愿意剪辫子的人走?  

说不定刚出城,就是刀砍斧劈!  

这些剪掉辫子的衙役们哭丧着脸,敲着锣全城宣告:  

“王师有令,扬州百姓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  

百姓们瑟瑟发抖,脸色发白。  

熟悉的呼喊触碰到了扬州人血脉最深处的恐惧。  

北城门敞开,  

吴军士兵站在城墙上注视着战战兢兢出现在街道的百姓。  

从衣着来看,  

选择出城的读书人比例较高。  

全城都很紧张,害怕吴军反悔突然举起屠刀。  

直到第一批几百人安全离开,并无发生血腥屠杀。  

“站住、包袱留下!”  

吴军严格执行了一丝钱财不得带走的军令。  

百姓们想带走的包袱、金钗、碎银子散乱的堆了一地。有眼尖的士兵甚至从某些人袖管里搜出了银票。  

“大人,怎么办?”  

“夹带100两以下者,没收财物,人放走。100两以上,人就别走了,扣下进苦役营。”  

傍晚,  

关闭城门之前,  

预计走掉了2万人。  

次日清晨,下起了小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