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6 昭告扬州全城留辫不留人,留人不留辫(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东大营囤积的便携干粮全部分发到士兵手中,确保每个人有2顿干粮。  

军官再三叮嘱,便携干粮是应急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许吃!  

一日三餐怎么办?  

就食于民。  

行军路线人口稠密,村庄众多。  

好在吴军的底线略高于这个时代的同类封建军队。  

通州直隶州,下辖泰兴县。  

县城城门紧闭,一片肃杀。  

之前的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全被巡抚大人咔嚓了。之后又来了2个军官署理县丞和典史。  

在这2人的严令下,  

全城戒严,招募壮丁上城。  

县丞望着城外吴军不慌不忙的过兵,脸一下就垮了:  

“完了!”  

“朝廷肯定是败了。”  

典史也是如丧考妣,唉声叹气。  

俩人都是行伍出身,熟悉军事常识。  

两军大规模决战在分出胜负之前,兵力会高度聚集,绝不可能像这样四处分兵。  

俩人躲在城门楼子里商议了好久。  

决定堵死所有城门洞死守,如果实在守不住了就一把火烧城,同归于尽。  

投降是不可能的,都是和朝廷深度捆绑的汉军旗人,家族上百口在北方!  

这辈子都不可能下船吴军经过城池,大声吆喝:  

“吴国赢了,击毙都统海兰察,全歼江北大营,全歼索伦劲旅。识相的赶紧投降。”  

一路吆喝,却步伐不停。  

在本地向导的指引下,不断分兵,沿途顺手端掉巡检和汛兵。战斗轻松的好像大学体育生和幼稚园的宝宝在比武。  

见江北清军如此薄弱,第2军团也愈发的胆大了。  

沿途不断分兵再分兵,争取把大大小小的士绅全筛一遍。  

兹事体大,  

甄别士绅的数量,也算军功。  

“军爷,前面村子就有2家士绅。一家姓袁,一家姓高。”  

军法官望了一眼向导脑后齐刷刷剪断的头发,  

笑道:  

“你自己割的?”  

“是,是。鞑子太坏了,如今咱汉人皇上坐了江山,这猪尾巴当然不能留。”  

“识时务者为俊杰。你好好引路,日后或许还能当官。”  

“谢大人抬举。”  

这名颇具闲散游民气质的向导狂喜,跪地磕头。  

没办法,  

这年头见多识广,谁家有钱谁家有势能如数家珍的,必定不是良民。  

大军进村,  

鸡飞狗跳。  

百姓家家闭门,瑟瑟发抖。  

一名士兵果断举枪击毙了站在朱漆大门口的一名家丁,因为那人手里拿着刀。  

家丁死不瞑目,他天生反应慢,没来得及扔掉凶器。  

同伴早就乖巧的扔掉了凶器,顺从的跪在地上,头也不敢抬起。  

士兵们粗暴的踹开大门冲了进去。  

没一会,  

直打哆嗦的袁士绅被揪了出来。  

“扬州大捷,我吴国大军围歼鞑子兵30万。在下代表朝廷通知袁老爷,你有2个选择,一,身死族灭。二,即刻举家迁移到江南。”  

“饶命啊,军爷,我愿意出银子”  

军法官继续不紧不慢,  

“我再重申一遍,当前形势一片大好,你只有2個选择。快点选,我的时间很宝贵。”  

“军爷,我贡献1半的家产好不好?我家有几千亩良田,几十间屋子,我,我搬不走啊。”  

军法官退后一步,  

右手做出下切动作。  

一柄刺刀立刻捅入袁士绅咽喉士兵们随即又把这一门男丁都挑了,节约火药嘛。  

然后,  

军法官对着府邸的奴婢仆人们说:  

“我的时间很紧,把你们主子家的藏银地点指出来,可赏10两,还可立刻走人。”  

有了前车之鉴,  

高员外就懂事多了,立马选择了全家迁移的方案。  

金银细软可以带走,不动产只能带走地契田契。  

用军法官的话讲:  

“将来以吴代清,这些良田不还是你的?良田又没长脚,跑不了的。”  

高员外心中肉痛,然而脸色恭敬。  

一名士兵拔出短刀,将他的辫子割断,从此,断绝了他的妄念。  

本村的保长到处敲锣:  

“乡亲们,赶紧给王师准备饭菜,有,有有银子拿。”  

吴军做事风格一贯简单粗暴,  

直接踹开百姓的屋门,看谁家的猪长得不错,就丢下一大锭(袁士绅的)银子,再抛下一句话:  

“半个时辰之内,送80斤熟肉过来。”  

看谁家的鸡长得精神,扔下些散碎银子:  

“2刻钟之内,送10只烤鸡过来。”  

军法官更灵活,  

他盯上了村子里十几头大牲口,主要是骡子和驴子。  

直接扔下一笔稍高于市场价的银子:  

“牵走。”  

在下一个集镇又遭遇了意外之喜。  

扬州城有个士绅为了躲避兵灾,携全家躲到了这里。  

老规矩,2选1。  

天兵很忙,没空循循善诱。  

军法官把那一套说辞倒背如流。  

早在会战开始之前,  

吴国高层就拟定好了战后的法则,争取拿大孔渔网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苏士绅,全部甄别一遍。  

杀光男丁是李郁的授意。  

与其把仇恨留给下一代,不如在当代就消弭掉。  

没有人自然就没有仇恨了。  

女眷另当别论,  

女人天生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