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0 刺客和传染病(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杂。  

看似安宁的苏州府,底下也是暗流涌动。  

清廷的各路细作纷纷潜入打探消息。  

尤其以粘杆处的细作,活动最为猖獗隐蔽。  

半年前刚被抬旗的广东人梅云松,以小饭馆掌柜身份潜伏在府城,望着大运河里遮天蔽日的船队咬牙切齿。  

“江南商人个个该杀。”  

“夫君,噤声。”  

坐在驴车上的素净女子连忙劝阻,同时紧张的四处张望。  

粘杆处安排的颇为细致,让这俩人从粤北开始一路逃难,途经福建、浙江、最终抵达苏州府。  

理由是,水灾!  

籍贯也是真的,广东顺德。  

顺德出好厨子,属于传统。  

而且粤语这种语言想伪装挺难的,可能比伪装个外国人还难。  

清廷的潜伏细作们知道,吴军又有大动向了。  

但是要打哪儿,不得而知。  

浙江商人们在沿大运河区域开设了很多的工厂,生产各类物资。  

小到斗笠,大到辎重车辆,品类高达上百种,  

若要问,如今的吴国哪個群体最期待打仗?就是这帮军需商人们。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消耗物资的速度惊人。  

这些船队会在镇江府停泊,然后等待进一步的命令,到底驶向何方?在开船前都不会知道。  

驴车快要入城时,  

梅云松看到路边一行人突然倒地,周围人立马躲得远远的,议论纷纷。  

“肯定是寒热重症。”  

“我看像是白喉,这人没救了。”  

没一会,巡警赶到将人抬上板车拉走,街面又恢复了平静。  

梅云松嘀咕道:  

“要是来一场瘟疫就好了。”  

“那我们不也完了?”  

“哼,能让一城贼子陪着去死,死了也甘心。”  

回到店铺后厨,  

梅云松摸出一瓣大蒜,递给妻子。  

“吃!”  

俩人默默啃了些大蒜,然后漱口,开始忙活一天的食材。  

吃大蒜,  

是可以预防病菌的。  

粘杆处的人不懂这里面的原理,但是他们知道这么做可能有效。  

粘杆处细作的足迹甚至抵达了中亚草原和喜马拉雅山南麓。长期出公差,风餐露宿,他们在处理外伤和治疗常见病方面比一般人更有心得。  

“掌柜的,白斩鸡、烧鹅、肠粉、蔬菜。”  

“好嘞,军爷,您稍坐。”  

梅云松手脚麻利,做菜技术精湛而卫生。  

3名近卫军团的军官笑着找了张桌子坐下,老主顾了。  

一名营指挥使望着女人靓丽的背影说道:  

“这家馆子虽然小,可收拾的干净,你看看这桌子、这碗筷”  

另外2人点头附和。  

苏州府少有粤菜馆子,加上掌柜的夫妻手艺不错,很快就打出了一片市场。  

每天准备的食材数量有限,只做一顿,卖完了结束。  

梅云松需要省下足够的时间,观察刺探情报。  

每次下乡他都以亲自挑选采购食材为借口。粤菜讲究食材新鲜,身为厨子亲自采购是敬业的象征。  

他能把店开在衙署密集的道前街,就很能说明问题。巡警署早就调查过他,没发现问题。  

甚至,  

他还有途经浙江多处城池的关卡证明、以及在当地购买的特色物品,可谓心机十足。  

就这样,  

夫妻俩在府城站稳了脚跟,“顺德饭馆”颇具名气。  

耐心蹲守。  

粘杆处高层判断,李郁是个苏州人,很可能会对粤菜也感兴趣,衙署官员、近卫军团食客的好评早晚会传到他耳中。  

退一万步说,即使做不到刺杀。  

在这个位置开饭馆也方便打探情报,多听听食客聊天的内容就行了。  

最近,苏州府各类传染疾病明显上升。  

药铺很忙、大夫很忙。  

经济大臣范京正式提议,成立一个卫生署。  

每逢夏秋季,戾气导致(中医认为)的各类疾病就开始抬头。  

严重的时候,  

看不见的“戾气”甚至比一场叛乱都可怕!  

历史上的很多著名的战争,死于疾病的士兵数量远远高于死在刀剑之下的。  

东汉分三国,人口减了一半。  

欧洲黑死病,人口少了三分之一。  

吴国各地方衙署已经紧急调集了大批生石灰,在街道角落里泼洒。同时通过商人购买大量药材,并且禁止任何药铺涨价。  

安稳人心!  

所有人都觉得,官府能够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  

西山岛的大蒜素试验生产也在秘密进行中。  

味道太冲,  

以至于蚊子苍蝇都不敢靠近。  

不论做出来气味多么令人作呕的成品。  

都统一送到岸上的一处官办收容所,给那些重症传染病患者服用。  

每1组10个人,  

至少有5组,服用不同批次的成品。  

中途不断有人死亡,立马补充新人。  

吴国没有细菌培养皿,这些病人就是行走的人形培养皿。  

没有人嫌弃这些“蒜香烧刀子”中药汤是哪个大夫开的,刺鼻难喝。  

人在生命垂危时,  

对一切难以下咽的药物,都会像对待救命神药一般,迫不及待的吃下去。  

这是一种复杂的,正常人最好不要试着去理解的“自虐”心理。  

濒临死亡的人愿意相信一切,哪怕是盐酸泡草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