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凶险转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宛都,城内司空周忠府邸。  

府邸规模并不大,只是寻常富户人家的格局。  

南阳闷热暑气之下,来周忠府邸的官吏都只是穿单薄衣物。  

杨琦来的最晚,他来时拄着拐杖,其他公卿在院中、院外道路迎接,列队目送杨琦经过。  

门户前,太尉杨彪、司徒赵温并肩而立,走下台阶来迎。  

杨琦就问:“如何了?”  

赵温不语,瞥一眼边上站立的张机张仲景。  

太尉杨彪则开口:“自清晨晕厥以来…已口齿不清,难以言语。”  

“引我去见。”  

杨琦语腔无奈以及遗憾,周氏一族对两淮有着较大影响力。  

可去年许都骚乱时,周忠就已病重。  

迁徙到南阳后,近有吕布专权,外有赵基与吕布呼应成势;最为可气的是陈王遇刺、刘繇病故,使得东南局势瞬间失控。  

而真正压垮周忠的是其从弟周尚,被袁术委任为丹阳郡守;族侄周瑜,弱冠之年也被袁术拜为将军。  

传到宛都的消息就是这样,真假难辨。  

所以很多人从逆,也无法证实,也就无法进行政治上的清算。  

再说了,还都想着以后策反对方,基本上都是留一线回旋余地。  

可周尚的的确确接受了袁术委派的丹阳郡守职务,原本袁术是要拜周尚为公卿,周尚婉拒后主动申请,这才外派为丹阳郡守。  

袁术也主动拜周瑜为将军,可周瑜也谢绝了,又不好太过得罪袁术。  

因而周瑜只是在袁术麾下担任县令,这次徐州争夺战结束后,若是袁术胜利,搞不好周氏一族会与袁术高度捆绑。  

到那个时候,周瑜担任将军,彻底与袁术绑死,也就成了大概率的事情。  

这些消息压在周忠心头,本就有病在身,南阳自四月以来不见降水,又闷热异常,内外种种不利因素之下,周忠终于撑不住了。  

同为三公的杨彪、赵温引着杨琦进入屋舍,周忠躺在榻上,面容枯败没有血色。  

只有眼睛勉强还在转动,见到杨琦很想说话,可只有面容微微扭动,发不出声音。  

杨琦快步上前,坐在榻边附耳聆听,可也听不清含糊的声音,只能温声安慰:“嘉谋安心,东南之事有我等在朝,自会多加回护,不使彼类残害忠义贤良。”  

这下周忠释然了,长呼一口浊气仿佛灵魂的一声呢喃响彻在杨琦耳际。  

他抬头再看,周忠双目瞪圆没了动静。  

杨琦回头看杨彪:“司空护卫天子东迁,历经艰险功勋卓著。我这就入宫,待天子下诏后,就下葬司空于城东豫山。”  

“喏。”  

杨彪拱手应下,此刻的他也忍不住挽袖轻轻擦拭眼角。  

此前侍中丁冲,黄门侍郎钟繇、议郎董昭,以及原羽林中郎将桓典以及其他廷臣被害死,杨彪虽然哀怒,却不觉得伤怀。  

周忠不一样,是同龄人,两世太尉的门第。  

如果没有天下大乱,以周氏后起之秀的发展速度,如今必然是三世三公的顶级公卿世家。  

杨琦又看看赵温,赵温也只是回以目光。  

赵温明显被杨琦为首的公卿队伍排挤了,但赵温并不屑于解释什么。  

他并没有倒向吕布或者赵基,他只是不想将宝贵的生命浪费在无意义的斗争、消耗中。  

他牺牲的再多,获利的也是关东士人…哪怕西州士人获利,也跟他这个益州僻壤的士人家族没有多少关系。  

益州可以分为蜀中、巴中、南中与汉中四个板块单元,虽然不乏公卿门第,但普遍被朝中其他士人家族压制。  

越是益州高门中拔尖的家族,越是能感受到这种排挤。  

经历过天子东迁一系列破事,赵温只是与赵彦达成了某些默契罢了。  

反而因为维新大政的原因,这些旧日公卿还不敢明着攻讦他,生怕他破罐子破摔,彻底倒向赵氏、吕氏。  

在公卿的角度来看,赵氏、吕氏都是夺权者。  

经历过雒阳、长安以及安邑政变后,别说赵基这样的两千石门第,就是让传统的外戚伏完、董承来执政,公卿们也不会同意。  

外戚执政这条路过去引发了多少政变与死亡,显然不利于士人家族的发展与传承。  

他们想要开辟一条新路,能上能安定国家,下能稳住庶民,中间的他们能掌握权柄,也能世代传承。  

某些程度上来讲,袁术只是这个设想的先行者、践行者。  

认清楚这一点,那么拖一拖朝廷平叛大军的后腿,也就不会生出什么愧疚感。  

可问题也很明显,赵基、吕布这个组合,再加上荆益二州、徐州刘备这三个宗藩,显然也有一战之力。  

看似赵基、吕布是在维新大政的框架下夺权,论本质他们拼杀的越狠,越是在维护朝廷旧有的传统。  

维新大政的真正本质,就目前来说,为的还是维护朝廷,是保守的。  

反倒是袁术那里大胆尝试,更像是另一种、更进一步的维新…这种维新如似汤武革命,赢了就是革命,输了就是乱国反臣!  

周忠,担心的就是这个。  

周尚、周瑜这对叔侄,对整个庐江周氏而言,只是偏支庶流。  

嫡流是周忠这边三兄弟,周忠只是老二,一双儿子率部曲上雒时被董卓派兵劫杀。  

可周忠还有侄子,侄孙,作为嫡流,特征就是辈分小年龄大,他侄孙一辈年龄比周瑜还大,辈分却小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