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魏博鼓噪(1/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三川十万对刘继隆三万,为何会丢失兴元府及绵州?!”  

“朕想要问问诸位爱卿,为什么?!”  

咸通七年十一月初十,当东川飞鸽传书的信纸送抵长安,李漼坐立难安,急召群臣入紫宸殿朝议。  

面对文武百官的沉默,李漼难以掩饰他此刻的情绪,直接破防质问了起来。  

“陛下,叛军势大不假,但朝廷也守住了骆谷关和散关,只要练好兵马,胜负犹未可知。”  

徐商主动开口,安抚着破防的李漼,李漼见状渐渐恢复平静。  

眼见他恢复平静,路岩这时才站出来开口道:“陛下,叛军虽入剑南,但西川还有高千里。”  

“只要高千里能击败叛军,亦或者与其对峙,朝廷依旧有击败叛军的机会。”  

“当务之急,是与南蛮和谈,再请动黠戛斯出兵驰援朝廷。”  

路岩的话引起不少官员颔首附和,但李漼听后却脸色更为阴沉了。  

高骈已经放出飞鸽,将大礼谈和的要求告诉了南衙,而条件是李漼无法接受的。  

“酋龙蛮夷,也想妄图尚公主?”  

“朕宁愿败于叛军之手,也决不可能以同昌和亲!”  

李漼此话斩钉截铁,但却依旧压制不了部分希望公主和亲的大臣。  

“陛下,倘若能以公主和亲南蛮,从而结束两国战事,再从南蛮获得援兵,讨击作乱叛军,这…”  

“够了!!”  

李漼毫不留情的打断了这名官员,怒目圆睁的盯着他,一字一句道:“再议此事者、斩!”  

眼见皇帝是真的不准备和亲,这名臣子讪讪退下,而路岩见状则是继续作揖道:  

“陛下,若是朝廷不与酋龙和亲,那恐怕要多给予三川支持。”  

“高千里虽有大才,然麾下兵马仅六万,并分二万余防范南蛮,所能动用兵马,不过四万左右。”  

“如今兴元府丢失,关中没了直接前往剑南道的手段。”  

“臣以为,理应授高千里节制三川之权,再调山南东道兵马驻扎于忠州(重庆忠县),金州(安康),随时接应三川兵马。”  

路岩的这话有些不太好,毕竟未战而先言败,始终是大忌。  

不过朝廷这大半年来不断失利,如今提前安排好失利后的接应手段,倒也算不上什么。  

李漼目光扫视群臣,眼见所有人沉默不语,他只能沉下怒气,询问道:“山南东道还有多少兵马可用?”  

“回陛下,理应有一万六千兵马。”  

“不过三日前王贼进犯唐随二州,节度使卢耽率军七千前往抵御,山南东道兵马仅存九千,分驻各处。”  

徐商不紧不慢的作揖回答,李漼听后颔首:  

“传令高骈,擢授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充任三川招讨陇右行营都统制置等使、三川供军使,令其严防死守,伺机收复绵州。”  

“若无法收复绵州,也避免与叛军交锋,尽量守住三川!”  

经历多场战败,李漼现在虽然仍旧追求收复失地,但却也变得求稳了。  

三川若是丢失,那便代表朝廷丢失了重要的赋税之地,刘继隆获得数百万人口和数千万亩良田。  

朝廷丢失三川,还有江淮可供维持,断臂之痛还能忍受。  

但刘继隆获得三川,那便是如虎添翼,关中更加岌岌可危。  

“臣领旨…”  

徐商恭敬作揖应下,正欲退下,便见李漼拿起两份奏表向群臣展示。  

“王鸿胪,你来诵读这两份奏表给诸卿听听。”  

“是…”  

鸿胪寺卿恭敬作揖,金台上的李漼也将奏表递给了田允,由田允走下金台将奏表递给鸿胪寺卿。  

接过奏表后,鸿胪寺卿当即便开始诵读。  

“丙午,叛将斛斯光率精骑千余出木盘关窥我阵;臣自率精骑三百,径冲其阵,引弓骑射,勇矢下如注。”  

“斛斯光失色堕马,贼骑死者相枕藉,斛斯光骂其麾下,遂远遁木盘关,臣收兵营于四水川,所部杀贼骑六百余…”  

一份奏表读完,群臣便都知晓了这份捷报是李承勋派人送来的捷报。  

不等他们反应,鸿胪寺卿继续读起了另一份捷报。  

“己巳,我师驻龙门关,继隆率军走成州而下,前锋已至关前。其军数万众,自南北亘十数里,列阵于关前,开合数四,臣疑不敢进,驻城关…”  

“时至午时,賊众踊跃争奋,继隆又以方术引天雷击关,关崩而叛将张武、斛斯光举兵来攻交战,不利。”  

“继隆以马步齐进,乃令叛将斛斯光率秋千骑冲我师中坚,死伤甚众,遂退往积草岭…”  

“斛斯光引数千骑追至,我师交合百战,走入积草岭…”  

鸿胪寺卿阅读越觉得不对劲,群臣也是越听越觉得不对劲。  

前几日斛斯光还在陇山与李承勋交战,怎么这才几日时间,突然就杀到成州大放异彩了?  

一时间,但凡反应过来的大臣都知道了皇帝此举为何。  

不等其它大臣反应过来,李漼却冷哼道:  

“朕真不知道,陇右的叛军是否学了诸多方术,亦或者神仙下凡。”  

“几日时间,数万大军疾走八百余里,又是引雷,又是神行…”  

“原来朝廷的兵马,竟然是在与神仙交锋,难怪屡战屡败!”  

李漼在阴阳李承勋报假消息,但群臣听后却不得不纷纷躬身:“陛下息怒…”  

“陛下,臣以为,天雄军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