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兵分两路(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再继续下去,中军必然崩溃,到时候又会被叛军利用来冲击我军后军阵脚!”  

“好!”王铎不假思索的应下,王符彦闻言,当即取出弓箭,以鸣镝射向空中。  

王铎挥舞令旗,原本还在仓惶撤退的山南西军,立马稳住了阵脚,号角声也陡然响起。  

“呜呜呜——”  

“放!”  

霎时间,积草岭官道两侧的丘陵树林中纷纷射出箭矢,箭如飞蝗。  

“敌袭!!”  

陈靖崇、耿明、斛斯光三人纷纷反应过来,但张武的反应比他们更快。  

但见张武令旗麾下,三军左右两翼立马分出队伍,略微调整几个呼吸,便冲入了两侧树林之中。  

“狗辈!叛军为何反应如此神速?!!”  

王符彦瞪大眼睛,不敢置信的看着数千陇右步卒冲入林中,王铎更是手中令旗停顿。  

“直娘贼,定是有军将被俘,暴露了使君用意!”  

王符彦自圆其说的骂了起来,而此时停下脚步并反击的山南西军眼见己方伏兵根本没有对叛军造成太大伤亡,不由得心神俱震。  

“杀败敌军,就在此刻!!”  

“呜呜呜——”  

张武挥舞令旗,厉声鼓舞,而旗兵也果断吹响了号角。  

即便肺部已经如火烧般难受,但听到号角声后,平日训练而形成的肌肉记忆,还是逼迫着陇右的将士们发出了怒吼,挥舞兵器发起反击。  

“猪犬的家伙,受死!!”  

战锋队中,弓弩手俱舍弓弩,换陌刀、大棒随前排战锋进击。  

中军的跳荡见状,弓弩开始仰射压制山南西军。  

陌刀与大棒、军槊等物挥舞,如墙而进,被迎面劈翻砸翻的山南西军兵卒数不胜数。  

“直娘贼,他们不是人!”  

数千山南西军在面对陇右军追击交战十余里后,还能发出如此整齐迅猛的攻击后开始崩溃。  

更让他们崩溃的在于,官道两侧树林中,山南西军的旌旗正在不断倒下,而叛军的旌旗却越来越多。  

树林中,陇右军以“伙”为单位,开始分兵进击这些设伏的官兵。  

密林中无法结大阵,最为考验兵卒和队、伙两级军头的素质。  

陇右军杀入其中,反倒如鱼得水,各团、旅、队、伙都表现出了骁勇的一面。  

“尔等婢,尝尝阿耶的金瓜锤!!”  

马懿挥舞手中金瓜锤,狠狠砸在了面前山南西军一名队长的胸口。  

但见甲胄凹陷,这队长闷哼一声,嘴角流出鲜血倒下。  

“弟兄们,结中三才阵,杀光这群狗辈!!”  

马懿激动非凡,他觉得此役过后,自己恐怕就能擢升校尉了!  

不止是他,留军的李阳春、高述、高淮等人也十分亢奋激动。  

战事开打不到六个月,他们都从普通的兵卒不断擢升,但凡活着的,就没有低于队正官职的人。  

此役过后,他们最少能拔擢一级。  

想到此处,原本十分疲惫的他们都不由得生出了一股力气:  

狭窄的地形下,陇右兵卒以伙为单位结阵,前排二人为伙头,分别执盾牌与单手斧。  

伙头后跟随四名执枪兵卒,以长枪刺杀,同时掩护前排队头推进。  

此六人为伙内战锋,而战锋后又有两名执弩,两名执弓的跳荡。  

跳荡往后,往后便是两名持陌刀的督战伙副。  

在此阵下,一伙兵卒各执兵器,分工明确,充分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  

面对复杂的山林和不断攀升的丘陵地势,执盾牌的伙长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不断开口指挥,时不时将队伍变纵队,又或者指挥队伍变成横队。  

在队伍变化中,队伍所用阵法也在不断变化,变一阵为左右两才阵或左中右三才阵。  

当变成两才阵时,盾牌手分别随长枪、跳荡,护卫其进攻,队副居后。  

当变成三才阵时,长枪手和跳荡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队副居后。  

这种适用于团、旅、队、伙的中基层五种阵型,皆乃刘继隆改良过后的阵型,适用于小规模战事和复杂地形。  

相比较布阵老练的陇右兵卒,这些隐藏在林中的伏兵便显得手忙脚乱了。  

王式操训他们不过一年,他们也只懂得六花阵的直阵和锐阵。  

这两种大阵主要用于中大型战事冲突,在地势复杂的山林里,他们根本无法熟练布阵。  

即便匆匆布了个看似曲阵的阵型,却也很快会被陇右军攻破。  

一时间,山林内的山南西军旌旗不断倒下,陇右的旌旗几乎要插满山岭。  

眼见伏兵的旌旗立起,眼见伏兵旌旗倒下…  

积草岭下,山南西军的兵卒眼底尽是绝望。  

明明是他们在伏击,为何结果却更像他们被伏击?  

“额啊啊啊!!”  

不少兵卒眼见面前陇右军主力的战锋队不断推进,当即发了疯般大吼,不等身旁同袍反应过来,掉转头便逃向了后方。  

“直娘贼!”  

“哪里走!!”  

身侧的同袍没了掩护,只来得及叫骂一声,便见面前丛枪戳来,丛枪扎去。  

山南西军的中军已然崩溃,前排调头逃跑的兵卒冲散了后方的阵脚,最终引发了中军所有人的崩溃。  

数千溃兵转身便逃跑,陇右的将士们即便疲惫,却反应不慢,连忙结阵追了上去,穷追猛打。  

“混账!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