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海内震动(3/6)
秦州耕地平均分给十七万余口百姓,暂时免除秦州三年赋税。”
“除此之外,若有百姓要开垦荒田,县衙免费借粮给百姓,每开垦一亩借三石粮食。”
“调来秦州的官吏,暂时不发放职田,我军不是俘虏了近四万官军吗?”
“让这些官军开垦荒地,开垦的荒地用作职田发放。”
三言两语间,刘继隆将基调定了下来。
高进达听后,当即也琢磨道:“若是如此,以四万官军数量,应该能在来年入夏前开垦出数万亩职田,足够发放给秦州官吏。”
“不过这四万多官军在开垦职田过后,难道都要送往河西吗?”
四万多被俘官军,只要甲胄足够,张淮深可以立即将他们装备起来。
这些官军与陇右作战不行,但若是拿去对付西域的回鹘、葛逻禄等部落,那还真是一把利器。
对此,刘继隆倒也没有不舍,毕竟张淮深都决定出兵归他调遣了,他也不能吝啬。
“这些官兵开垦职田期间,若有人表现良好可以留下,其余的还是押往河西吧。”
“不过为了避免他们路上暴动,便与他们定下期限,十年后准许他们返乡,把这事也与张节帅说清楚,相信他有手段对付这群官兵。”
被俘官兵大多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十年后他们虽然不再年轻,但也算壮年。
十年期限算是给他们的一个希望,但人在外乡十年,刘继隆就不相信他们能忍耐住寂寞。
只要张淮深耍些手段,这四万多青壮最少有大半人会在西域安家落户,娶妻生子。
哪怕最后还是有人要走,但那个时候的西域却平白多出了最少十几万的汉家后裔,这就足够了。
“是!”高进达颔首应下,接着说道:
“眼下我军俘获秦州粮草二十四万六千余石,另有二十六万贯现钱,又缴获四十二万五千余贯现钱和七万余套甲胄军械。”
“除此之外,还有绢帛油盐酱醋茶等折色不低于三十万贯的商货,所获甚大。”
“这几日伤兵营中,虽有八十二名弟兄伤重不治,但其他弟兄都挺过来了。”
“节帅先后五战中,有三千二百六十七名弟兄不幸牺牲,七百二十二名残疾,剩余伤兵三千五百一十七名。”
“军医都看过了,这些伤兵最快的一个月就能伤愈,慢些的也最多三个月。”
“若是按照此前定下的抚恤发放,此役所获…”
刘继隆闻言打断道:“缴获是缴获,抚恤是抚恤。”
“此役所获钱粮近百万贯,那便按照战后发放,四成归都护府,一成归旅帅及以上将领,余下五成平均发给参与此役的弟兄们。”
“是。”高进达颔首应下,刘继隆见状也说道:
“此役牺牲、残疾近四千人,可从河临渭三州募兵补上。”
“此外,调三州的州、屯兵充入战兵,驻守驻守秦州。”
“如此过后,秦州合该有兵四万,我亲率两万老卒南下,留兵二万给你驻守秦州,能否守住?”
陇右虽有兵十万,但老卒只剩四万多,余下六万都是新卒。
南下夺取三川,自然要比驻守秦州困难,毕竟官军在西北的主力已经被刘继隆打杀十万,只剩下王式、李承勋手中不到三万老卒。
即便能从各镇抽调最后的老卒,也最多能凑出六万之数。
以二万兵马驻守秦州,防备最多不过六万的官军,刘继隆相信高进达能守住。
“节帅放心,某必定守住秦州!”
高进达果断作揖,刘继隆听后点头:“既然如此,那便由你调集兵马,以州屯兵和新卒替换斛斯光及秦州的老卒,集结老卒于上邽。”
“是!”高进达听后应下,随后便走出了县衙。
不多时,快马不断出城而去,而王式也在经过几日的撤离后,成功撤回了凤州,并往凤翔镇赶去。
比他更快一步的,则是他让王重荣送出的奏表。
九月二十八日,当奏表送抵长安,整个长安都陷入了恐慌与震惊之中。
急匆匆的脚步声在紫宸殿响起,李漼黑着脸走上金台,无视了百官的唱声,直接站在金台上,承认了朝廷兵败秦州的事实。
“朝廷八万官军,除神策及河中等近万兵马,余下尽皆没于叛军之手。”
“如今刘继隆势大难制,朕想问问诸位,刘继隆是否会进取关中?”
李漼站在金台上,虽然身影看似高大,但却隐藏不住他那不足的底气。
“陛下,臣以为,当集结西北诸镇所有兵马于制胜关、安戎关两处。”
“此役失利,全因王式欺下瞒上,擅自出城与刘继隆作战,才导致朝廷五战五败,丢失秦州。”
“陛下,臣以为可就食东都,再集结河东及诸镇兵马,讨贼于安戎关以西。”
“陛下…”
群臣各自表态,但无一例外都是建议防守安戎关和制胜关,甚至穿插着不少劝李漼就食东都的声音。
只是东都早已不复开元年间繁华,加上河淮两道贼寇未平,他怎么能去东都?
“陛下,臣以为刘继隆不会轻易进攻长安,朝廷应该抓住此机会,操训兵马,等待开春反攻秦州!”
众多群臣之中,郑畋带着不一样的建议走了出来。
群臣皆劝防守,唯有郑畋建议反击,并笃定刘继隆不会强攻关中。
“郑侍郎有何高见?”
作
“除此之外,若有百姓要开垦荒田,县衙免费借粮给百姓,每开垦一亩借三石粮食。”
“调来秦州的官吏,暂时不发放职田,我军不是俘虏了近四万官军吗?”
“让这些官军开垦荒地,开垦的荒地用作职田发放。”
三言两语间,刘继隆将基调定了下来。
高进达听后,当即也琢磨道:“若是如此,以四万官军数量,应该能在来年入夏前开垦出数万亩职田,足够发放给秦州官吏。”
“不过这四万多官军在开垦职田过后,难道都要送往河西吗?”
四万多被俘官军,只要甲胄足够,张淮深可以立即将他们装备起来。
这些官军与陇右作战不行,但若是拿去对付西域的回鹘、葛逻禄等部落,那还真是一把利器。
对此,刘继隆倒也没有不舍,毕竟张淮深都决定出兵归他调遣了,他也不能吝啬。
“这些官兵开垦职田期间,若有人表现良好可以留下,其余的还是押往河西吧。”
“不过为了避免他们路上暴动,便与他们定下期限,十年后准许他们返乡,把这事也与张节帅说清楚,相信他有手段对付这群官兵。”
被俘官兵大多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十年后他们虽然不再年轻,但也算壮年。
十年期限算是给他们的一个希望,但人在外乡十年,刘继隆就不相信他们能忍耐住寂寞。
只要张淮深耍些手段,这四万多青壮最少有大半人会在西域安家落户,娶妻生子。
哪怕最后还是有人要走,但那个时候的西域却平白多出了最少十几万的汉家后裔,这就足够了。
“是!”高进达颔首应下,接着说道:
“眼下我军俘获秦州粮草二十四万六千余石,另有二十六万贯现钱,又缴获四十二万五千余贯现钱和七万余套甲胄军械。”
“除此之外,还有绢帛油盐酱醋茶等折色不低于三十万贯的商货,所获甚大。”
“这几日伤兵营中,虽有八十二名弟兄伤重不治,但其他弟兄都挺过来了。”
“节帅先后五战中,有三千二百六十七名弟兄不幸牺牲,七百二十二名残疾,剩余伤兵三千五百一十七名。”
“军医都看过了,这些伤兵最快的一个月就能伤愈,慢些的也最多三个月。”
“若是按照此前定下的抚恤发放,此役所获…”
刘继隆闻言打断道:“缴获是缴获,抚恤是抚恤。”
“此役所获钱粮近百万贯,那便按照战后发放,四成归都护府,一成归旅帅及以上将领,余下五成平均发给参与此役的弟兄们。”
“是。”高进达颔首应下,刘继隆见状也说道:
“此役牺牲、残疾近四千人,可从河临渭三州募兵补上。”
“此外,调三州的州、屯兵充入战兵,驻守驻守秦州。”
“如此过后,秦州合该有兵四万,我亲率两万老卒南下,留兵二万给你驻守秦州,能否守住?”
陇右虽有兵十万,但老卒只剩四万多,余下六万都是新卒。
南下夺取三川,自然要比驻守秦州困难,毕竟官军在西北的主力已经被刘继隆打杀十万,只剩下王式、李承勋手中不到三万老卒。
即便能从各镇抽调最后的老卒,也最多能凑出六万之数。
以二万兵马驻守秦州,防备最多不过六万的官军,刘继隆相信高进达能守住。
“节帅放心,某必定守住秦州!”
高进达果断作揖,刘继隆听后点头:“既然如此,那便由你调集兵马,以州屯兵和新卒替换斛斯光及秦州的老卒,集结老卒于上邽。”
“是!”高进达听后应下,随后便走出了县衙。
不多时,快马不断出城而去,而王式也在经过几日的撤离后,成功撤回了凤州,并往凤翔镇赶去。
比他更快一步的,则是他让王重荣送出的奏表。
九月二十八日,当奏表送抵长安,整个长安都陷入了恐慌与震惊之中。
急匆匆的脚步声在紫宸殿响起,李漼黑着脸走上金台,无视了百官的唱声,直接站在金台上,承认了朝廷兵败秦州的事实。
“朝廷八万官军,除神策及河中等近万兵马,余下尽皆没于叛军之手。”
“如今刘继隆势大难制,朕想问问诸位,刘继隆是否会进取关中?”
李漼站在金台上,虽然身影看似高大,但却隐藏不住他那不足的底气。
“陛下,臣以为,当集结西北诸镇所有兵马于制胜关、安戎关两处。”
“此役失利,全因王式欺下瞒上,擅自出城与刘继隆作战,才导致朝廷五战五败,丢失秦州。”
“陛下,臣以为可就食东都,再集结河东及诸镇兵马,讨贼于安戎关以西。”
“陛下…”
群臣各自表态,但无一例外都是建议防守安戎关和制胜关,甚至穿插着不少劝李漼就食东都的声音。
只是东都早已不复开元年间繁华,加上河淮两道贼寇未平,他怎么能去东都?
“陛下,臣以为刘继隆不会轻易进攻长安,朝廷应该抓住此机会,操训兵马,等待开春反攻秦州!”
众多群臣之中,郑畋带着不一样的建议走了出来。
群臣皆劝防守,唯有郑畋建议反击,并笃定刘继隆不会强攻关中。
“郑侍郎有何高见?”
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