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海内震动(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刘继隆手指舆图,由北向南从朔方经过陇右,最后进入剑南道。  

“我军在凉州、朔方都为新卒,后方也多为新卒,可作战的老卒仅有进入秦州的一万七千多弟兄。”  

“南边可用老卒不过二万三,甚至不足二万三。”  

“我们如今南下,可以立马集结陇南都督府的八千多战兵,趁势收复兴州、凤州,甚至进取兴元府。”  

“不过拿下此地后,不可直接南下进攻利州,利州易守难攻,素有“川北门户、蜀道咽喉”的美誉,北部有摩天岭、米仓山作为屏障。”  

“除此之外,其境内又有又有剑门山、剑门关和葭萌关等险要之地,我们没有必要选最难走的路去攻打利州。”  

“我军掌握西川门户,完全可以走武州经过扶州,进入龙州。”  

“龙州李福所部兵马虽说是高骈留下的,但李福此人我十分清楚。”  

“此人对付对付流寇还行,若是遇到实力相同的对手,便会原形毕露了。”  

“我猜我军大败王式,夺取西川的消息传开后,李福必然惊惧撤回东川,我军届时可以抽调东川都督府兵马,聚兵三万猛攻拿下江油关,大军挺进西川腹地,逼高骈退回西川。”  

“只要高骈退回西川,我军可依仗马力与之在西川的平原决战,一战定乾坤!”  

刘继隆说了大半,张武及两名都尉听后纷纷点头,忍不住对刘继隆作揖道:  

“节帅,您怎么说,我们就怎么打。”  

“节帅,我们要在秦州逗留多久?”  

“节帅,我们不如现在就南下突袭兴凤二州,说不定能杀王铎个措手不及!”  

“没错…”  

三人各抒己见,刘继隆听后抬手安抚道:  

“秦州毕竟是大州,而且清水、秦岭二县还未取下,加之还要安排驻守之人,眼下暂不可南下。”  

“今日厮杀,想来你们也都饥饿困乏了。”  

“派人去上邽买些肉食,让弟兄们吃顿好的,今夜好好休息。”  

“是…”三人见状颔首,作揖之后便退出了牙帐。  

在他们走后,刘继隆也终于能好好休息了。  

虽说他比常人精力强盛,但也架不住指挥三军消耗精力太多。  

躺下不久后,他连晚饭都没有吃,便沉沉睡了下去。  

在他沉沉睡下时,被他所击败逃离的王式才缓缓恢复了几分精神,睁开眼睛时,他已经在一辆不断移动的马车中了。  

他皱眉推开窗户,但见马车左右便是官道与山岭,没有河流,不似秦州地界。  

“少保,您醒了?!”  

王重荣策马上前,身后跟着王重益等几名都将。  

“此为何地?”王式询问几人,王重荣果断作揖道:  

“眼下尚在秦州地界,但距离凤州地界仅有三十里了,最迟三天就能赶到凤州的两当县。”  

“眼下我军还有六百七十二名精骑,二千四百五十六名步卒,皆乘挽马。”  

王重荣将如今情况说出,王式当即便反应了过来:“你带着秦岭的兵马弃城而走了?”  

“少保恕罪,末将也是迫不得已…”王重荣连忙解释。  

王式见状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叹了口气道:“可曾奏表朝廷?”  

“奏表在此,尚未送出…”  

王重荣递来一份奏表,王式接过查看,发现内容写的并无问题,与事实相符。  

之所以没有送出,恐怕是王重荣担心自己不满这份奏表,想要修饰过程,让自己输得不那么难堪。  

“呵呵…”  

王式苦笑几声,心道自己还有什么可难堪的,随后将奏表递出:“写的不错,派人加急送往长安而去吧。”  

“是!”王重荣松了口气,随后派出快马,携奏表送往长安而去。  

与此同时,秦岭被张弘、张范两兄弟率兵收复,安破胡则是率兵一路向着清水县追击。  

只是杨玄冀和杨公庆所率神策军毕竟提前出发五天,因此他并未能追上神策军,只是在翌日黄昏时抵达清水县。  

清水县的官兵眼见叛军兵临城下,加上安破胡扬言王式已经惨败,故此没有犹豫太久,城内一千官军便选择了投降。  

自此,秦州之地尽归陇右,而消息传到上邽时,已经是籍水之战后的第五日了。  

各县文册汇总于上邽,高进达也率领刘继隆留在武山、伏羌二县的三千老卒和六百备选官吏来到了上邽。  

虽说大唐各州县图籍失真严重,但秦州毕竟是大唐二十几年前才收复的州县,加上不断移民,秦州的图籍还不至于失真特别严重,用来充当参考还是可以的。  

所以汇总过后,高进达便找到了刘继隆,将秦州大概情况告诉了他。  

“节帅、秦州境内有百姓二万四千九百五十七户,十二万四千七百八十五口,田地五十六万六千二百五十四亩。”  

“这其中耕地仅有二十六万属于百姓,余下三十万基本都是军将所占土地。”  

上邽县衙内,高进达恭敬汇报了上邽的人口耕地问题,刘继隆听后也道:“这些军将倒还真是贪得无厌。”  

“不过现在也好,这些田地都归了我们,我们也就能好好利用起来了。”  

“这十二万口百姓,加上被我们俘虏的五万多民夫,算起来便是十七万百姓了。”  

“以秦州土地的产出,每人最少需要十亩地才能在交税后养活自己。”  

“这样吧,你替我下令,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