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攻克秦州(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刘继隆也可以从容南下进攻三川之地。  

当然、王式也可以选择死守上邽城,凭借上邽城的城防和城内粮食,坚守一两个月不成问题,但清水县和秦岭县依旧会丢失。  

刘继隆完全可以用几千骑兵包围上邽,率马步兵和步卒进犯安戎关,使得关中震动,再伺机南下三川。  

总而言之,对于王式来说,麦积山丢失后,他不管选择决战还是死守,清水与秦岭二县都将丢失。  

以刘继隆对王式此前几次的战术布置来推测,王式大概率会选择决战,但他也会给自己保留一条退路。  

这条退路,如果刘继隆没有猜错的话,那应该就是将上邽平川一分为二的籍水了…  

思绪落下,刘继隆目光眺望上邽平川上的那条河流。  

作为渭水支流之一,籍水出西山,百涧声流总成一川,东经上邽城南,再向东汇入渭水。  

依靠籍水作战,进可攻退可守,总比在平川上与陇右军作战要聪明得多。  

王式麾下精骑被自己击破的击破,俘虏的俘虏,在平川作战等于平白暴露两翼,他不会那么傻。  

想到这里,刘继隆转身返回了营垒废墟,准备好好休息,养足精神后再与王式交锋,彻底决定秦州归属。  

“额啊…”  

“草药不足了!”  

“都等着,草药马上就运来!”  

麦积山南侧山脚的上邽平川,此刻跟随王重荣撤下山来的每个人都无比狼狈,不少人都被烧伤。  

七千兵马,被刘继隆突袭后又遭大火追杀,最终安全撤回山下的只有不到四千人,其中还有近千人被各种程度的烧伤。  

王式第一时间便安排了人马接应王重荣他们,上邽县的医匠也尽数被调来麦积山脚下。  

王重荣整个人无比颓靡的坐在一张马札上,旁边的王重益被烧伤了手掌,手掌裹着厚厚的粗布。  

“四郎,这刘继隆狡诈,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昨日大火必然也烧死了他们不少人,你不必自责。”  

王重益劝慰着王重荣,但王重荣却摇了摇头,咬牙道:“昨夜是西北风,叛军向北走,定然无事。”  

“七千兵马折损过半,某擢升河中节度使无望,唯有今日以战雪耻!”  

麦积山被夺,上邽便再无屏障可言。  

若是不想要丢失上邽,双方一战在所难免,王重荣也准备用接下来这一战来雪耻。  

只是面对王重荣的这番模样,王重益却有些心不在焉。  

昨夜他们虽然被打了个突袭,但后来双方在豁口僵持也是真的。  

当时他们几千人都收拾不了不足一千叛军,如今丢失麦积山,在平川之上与叛军为敌,他们真的是对手吗?  

王重益的思绪还未落地,便见远方有队伍从上邽开拔而来。  

细雨仅下了半个多时辰,道路并不算太泥泞,故此各军得到消息后,立即撤往了上邽,再在上邽完成集结,与王式驰往了麦积山下。  

王式征集三万民夫与全城牛马骡车运粮而出,队伍延绵七八里,纷纷朝着麦积山东边的籍水靠去。  

籍水宽不过十余丈,王式早早就命人在籍水上搭建了壕桥,所以当他率军抵达此处后,他立即将目光看向疾驰回撤的李弘甫。  

“请李使君率军一千护送这三万民夫及粮草撤往安戎关。”  

“少保放心,某一定将粮草安全送抵!”  

李弘甫作揖回应,心中暗道:“前提是少保您得守住籍水才行…”  

局势如此,哪怕是李弘甫也知道,今日之战,最好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与陇右交战四个月,秦岭以北的十万官军被打得只剩两万,陇右折损的兵马最多不过两万。  

秦州丢失后,陇右战线前推,即便没有缴获粮草,也能凭借武山、伏羌二县的秋粮迅速站稳脚跟。  

待到明年秦州粮食再度收获,陇右运粮起点就从渭州变为秦州,至少前推三百里。  

行军打仗,粮草起运前推三百里代表什么,似乎根本不用解释。  

《孙子》曾说:“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葸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以李弘甫此次领兵调转粮草来看,在陇右地形下的三百里,起运一石粮食,能运抵三百里外的最多只有七斗,余下三斗都要被运粮的民夫所食。  

当然,若是挽马车足够充足,不需要人力背负来运粮的话,那这个损耗倒是可以适当减少些。  

陇右兵贵神速,到现在恐怕都没有消耗太多粮食,若是战线再前推三百里,届时朝廷恐怕不得不重兵安戎关了。  

李弘甫思绪间,王式却已经开始安排起了扎营和运粮过籍水的事宜。  

李弘甫点齐一千泾原兵,随后便护送三万民夫先后过河而去。  

在他们过河后,王式将兵马分为两部,休整一夜的长山都前往籍水东岸修建营垒,赵黔所率五千诸镇官兵在籍水西岸修建营垒,中间以壕桥相连。  

当时间来到辰时,籍水两岸官兵数量已然明了,仅有六百余天雄精骑,两千长山都,以及义成、河阳、邠宁等镇一万二千兵马。  

两万大军变为一万二,以这点兵力要与刘继隆在上邽打一场,诸将的心情都写在脸上,十分难看。  

只是不打这一场,以刘继隆军中马力,定然能很快追上李弘甫、杨公庆等两支兵马转运的粮草。  

真被刘继隆获得这二十余万石粮草,到时候刘继隆连从陇西转运粮草的步骤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