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太宗遗泽(3/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抛下的擂石,与训练一年老卒抛下的擂石并无任何区别。  

只要能重创叛军,即便这两万神策军都葬身此处,王式也毫不心疼。  

朝廷丧师两万,咬咬牙就能恢复过来,但陇右可不行。  

至于北司的态度,王式则更不关心。  

这两万神策军本就是北司群宦临时招募的替死鬼,就算全死了,北司的那群宦官也不会心疼。  

想到此处,王式不由走上关隘,将目光投向关外的叛军。  

此役他若战败,轻则丢失秦州,重则丢失秦陇,他被夺职便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不过若是能以自己的战败来换取陇右军惨胜,他便没有任何遗憾了。  

在他观望的同时,时间不断过去,而高进达也在留守三千步卒后,将故道石堡兵卒并入军中后,亲率一万三千步卒与两万民夫抵达了前线。  

时间来到戌时(19点),扎营还需要不少时间,民夫们分数千人埋锅造饭,其余人则是按照刘继隆所绘营图修建营盘。  

半个时辰后,天色转黑,营盘这才堪堪修建完毕。  

今日大军先破关隘,再收武山,行军七十四里,将士及民夫都十分疲惫。  

刘继隆将值夜的事情交给了高进达,他则是简单处理了些政务,随后便匆匆睡去。  

他睡得很坦然,陇右军的将士也是如此。  

相比较他们,明明有着关隘保护的官军却显得尤为不安,神策军的军营内更是透露着一股压抑的气氛。  

说到底,这批神策军的将士只是被长安群宦拉来做替死鬼的普通百姓罢了。  

哪怕经过了十个月的操训,但毕竟是第一次上阵杀敌。  

加上刘继隆与陇右军凶名在外,王涉等人更是被其一日沦陷,这些种种事迹都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使其压力甚重。  

莫说他们,便是王式与杨玄冀都未能好好休息,哪怕已经来到了子时(23点),二人都还在巡营。  

神策军的表现,他们看在眼里,不少将领更是心中泄气。  

杨玄冀什么也没说,但他心底已经在为自己想退路了。  

回到牙帐后,王式还未开口,他便率先道:“伏羌险要,某虽然是监军,但远不如赵兵马使知兵。”  

“不如调赵兵马使前来协助少保,某坐镇后方伏羌?”  

杨玄冀想的很好,落水道营寨已经有杨公庆了,自己肯定不能和杨公庆抢位置,因此伏羌县便是他最好的退路。  

虽说落水道在关隘与伏羌县中箭,但若是关隘被破,他立马率军走落水道突围,时间上也来得及。  

王式自然清楚他是什么想法,脸色不由变得难看。  

他正欲率军死战,杨玄冀却要调往后方,这对诸将士气无疑是次打击。  

只是他也不能得罪北司,所以哪怕他的眼神几欲吃人,嘴上却还是不得不答应杨玄冀的建议。  

“如此甚好…”  

王式缓缓开口,杨玄冀面色一喜,随后作揖退出了牙帐。  

在他走后,王式目光扫视帐内十余名都将和几名都虞侯,忍不住开口道:  

“关外叛军不过二万,我军亦有二万余,且还有关隘营寨及城池可依托,诸位何故如此姿态?”  

“我等食君之禄,难不成战事到来时,表现得还不如普通百姓吗?”  

话音落下,王式抬手道:“诸位请坐吧!”  

诸将见状,纷纷踌躇落座,而王式则是唤来一名亲随都将,与其耳语片刻后让其离去。  

不多时,一盘盘烤好的羊肉端入帐内,可诸将们却毫无胃口。  

忽的,帐外突然响起了琴瑟之声,柔和缓缓,虽然引起了营内骚乱,但只是将正处于焦虑中的神策军将士注意吸引,并未造成营啸。  

当将士们渐渐因为琴瑟之声放松时,钟鼓之声先后加入曲中,曲风缓缓变化,不少兵卒先后撑起了身体,亦或者直接坐了起来。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一首数十年前,由白居易所作歌颂唐太宗李世民的叙事史诗《七德舞》,以乐曲的形式表现出来。  

太宗的事迹渐渐伴随乐曲出现在营内军将兵卒脑海中,原本焦虑军将与兵卒们纷纷放松下来,回想起了昔年盛唐时,天俾万国的景象。  

贞观似乎就在眼前,不少军将兵卒胸中忍不住的升起豪气,呼吸粗重。  

哪怕是帐篷内准备收拾行囊的杨玄冀及其仆人,此刻也不由得放慢了手中举动。  

“太宗功业在前,某如今临阵脱逃,这…”  

随着《七德舞》表演渐渐深入,便是杨玄冀都不由得踌躇起来。  

与他相同、牙帐中的神策军诸将也纷纷对视,眼底神色复杂。  

王式见状,当即起身道:“有曲无舞,如何可行?”  

“某虽老迈,然剑舞足可称道,诸位若是愿意跟随,不如与老夫共舞刀剑如何?”  

王式话音落下,不等诸将反应,他便按下刀柄,拔刀走下主位,在帐内以刀作剑,以剑作舞。  

忽的,帐外曲声变换,突然变得尤为熟悉,而王式更是突然开口道: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七德舞》突变《破阵乐》,这弄得所有将领猝不及防。  

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