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长驱直入(5/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杀!杀!杀!”  

号角作响,四千五百结阵马步兵开始低吼厮杀前进,脚步声整齐划一。  

远处张武见状,并没有因为己方主力到来而强行融入其中,而是率军后退数十步,准备好好休养体力。  

他的这番做法,令正在指挥的刘继隆不由颔首满意。  

“结直阵!!”  

石桥东岸,王涉挥舞令旗,着急下令起来。  

他在得到陇右军主动出击的第一时间,便派出快马前往了伏羌县。  

伏羌县距离武山县不过四十余里,此时若是得到消息赶来,最迟黄昏便能抵达。  

届时即便无法与陇右军决战,也能依托洛门水来对峙两岸。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王涉得能率军坚守到黄昏。  

“弩手进一百二十步放箭,步射近六十步放箭!”  

阵中,各旅帅、队正及伙长依照刘继隆指挥下旗语,不断向本部兵卒传达军令。  

当双方距离走近一百二十步后,双方阵中弩手纷纷射出弩矢。  

不同是的,尽管王涉所部人数更多,但他们的弩手不过六七百人,而陇右军却足有一千七八百名弩手共同射出弩矢。  

箭矢如飞蝗,碰撞间落下不少,但最终都射向了敌军。  

“御!!”  

陇右军中,队正、伙长等基层将领纷纷喊出声来,并且作为队头举起木盾,列起一人高的三重盾墙。  

弩矢不断射在盾墙上,偶尔通过缝隙射入其中,也被甲胄所阻,卡在了甲胄上。  

“进!”  

呼吸间,作为战锋队的队头,前排四百余人纷纷撤去盾墙,弓弩手再度进军。  

相比较他们的井然有序,官军一方便显得难看许多了。  

弩矢如骤雨落下,被射成刺猬的官军不在少数,少数倒霉的直接被射中脑袋而死,余下的大多负伤。  

双方距离拉近,弩手依旧在射箭,但官军无疑被陇右军压着打。  

几轮弩矢过去,官军死伤数百人,双方距离也即将步入六十步。  

“换弓,闻哨射箭!”  

“窸窸窣窣…”  

旗语下,旅帅、队正、伙长纷纷传递军情,除阵后五百人的驻队督战外,余下四千人纷纷取出硬弓,以步射朝官军射箭。  

官军亦是如此,但其中装备弓箭的仅五成兵卒,因此不论弓弩,官军都被陇右军狠狠压制着。  

几十步距离,一壶箭便射了个干净,官军的战锋几乎人人都被射成了刺猬。  

“收取弓箭,锐阵锋矢冲击!”  

陇右的哨声再度响起,四千五百人宛若一体,几个弹指间便更换了兵器,转变了队型。  

以四千余击七千余官军,正面碰撞,长枪刺出,弓弩搭配收割。  

两军短兵交击的瞬间,官军便落入了下风。  

王涉瞳孔紧缩,目光朝陇右军中旌旗看去,却见旌旗皆写“劉”字。  

他目光搜寻,果然在军阵中发现了一道身穿扎甲的高大身影。  

“刘继隆不是在三阳川吗?!”  

王涉眼见此兵马竟然是刘继隆所率,心中立马露怯。  

“守住石桥,援军很快便至!!”  

王涉咬牙坚守,可陇右军的将士已经踏上了石桥,不断将官军向后杀退。  

无法参战的官军开始弓箭对射,而休息差不多的张武见状,当即对身后几名校尉开口道:  

“节帅已经压制官军,这洛门水不过宽十余丈,深五六尺罢了。”  

“我们现在蹚水而去,从侧翼突击官军,节帅必然能抓住机会,击破官军!”  

张武话音落下,校尉们闻言纷纷作揖:“都尉,您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  

“好!现在立即过河,先过河的弟兄立马结阵,防备官军突袭!”  

“末将领命!!”  

诸将士气高涨,随张武前来截击王涉的陇右将士们也是如此。  

他们开始高举长枪,试图直接蹚过洛门水。  

“兵马使,那支叛军在渡河!”  

忽的,都虞侯的声音将王涉注意力从石桥拉到了远处。  

只见距离他二百余步外,前番截击他的那支叛军竟然开始蹚水过河,意图实在太过明显。  

“你亲领两千兵卒前卒阻拦他们,绝不可让他们尽数上岸!”  

“末将领命!”  

王涉反应很快,身旁的都虞侯闻言也连忙点齐两千兵卒,火急火燎的朝张武所部登陆的地方赶去。  

阵中的刘继隆察觉到了这点,心中十分欣喜。  

自与张淮深分开后,他还未遇到能与自己打出配合的将领。  

单凭张武这般能力,战后便是担任一府都督都绰绰有余。  

想到这里,刘继隆继续挥舞令旗,以堂堂之阵将官军压得抬不起头来。  

他们在不断后退,石桥几乎被陇右军尽数占领。  

刘继隆手中令旗挥舞,原本的战锋队立马改变阵型,列直阵来驻守,保障中军跟上脚步。  

中军也得到军令,加快脚步前往东岸。  

随着前军战锋和中军抵达东岸,刘继隆这才挥舞令旗改变队伍,继续以锐阵扩大阵地。  

五色旗在他手中挥舞迅捷,需要十余名旗兵才能跟上他的思绪,而效果也是十分明显。  

官军被不断击退,陇右的后军也开始渡过石桥,来到了东岸。  

与此同时,北边的张武也率领数百人先行上岸,与赶来的两千官军发生激战。  

张武结直阵守住阵脚,不断接应渡河而来的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