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突袭秦州(1/3)
“簌簌…”
咸通七年七月十五日,当陇西的王式决定撤军,变攻为守的同一时间。
秦州北部的成纪县外,无数百姓正在埋头田地,苦干农活。
城门楼前,驻守成纪的州兵不免打了个哈欠,这炎热的天气令其昏昏欲睡。
不止是他,而是整个成纪县州兵皆是如此。
自半个多月前,囤积成纪县的军粮被运往南边的上邽县后,秦州北部成纪及陇城两县的防御力度便不免开始下降。
成纪县地处神仙梁南麓,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境内地形分为黄土梁昴、沟壑山地和狭窄的河谷盆地为主。
境内可耕种的土地,主要是瓦亭水、陇水几条渭河支流所冲刷出来的河谷平川。
这些大大小小的河谷平川,能够开垦的土地并不少,但苦于人口稀少,即便大唐朝廷已经在此地经营近二十年,却也不过才开垦出三四十万亩耕地罢了。
整个秦州的粮食,主要还是靠上邽、伏羌、武山三县所在的渭水河谷来产出。
饶是如此,这三县每年能产出的粮食,也不过三十余万石,算上北边成纪、陇城、清水三县,和东边作为退路的秦岭县外,产出也不过五十余万石。
在维持当地十余万人口粮的情况下,能用来养军的粮食微乎其微,只能靠山南西道和关中调拨军粮。
正因如此,在军粮调往南边后,成纪和陇城两县的防务便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当然,之所以如此空虚,主要也是因为刘继隆主力在距离此处七百余里路程外的萧关。
以路程来说,刘继隆从萧关往长安打去的路程,都不一定有从萧关到成纪的路程远。
官军掌握木盘关、石门关,完全可以走近路前往萧关,路程不过三百余里,只有刘继隆绕道成纪路程的一半不到。
两方的距离摆在这里,所以王式才会大胆调兵前往萧关,只因为他觉得李承勋一旦察觉不对,也有足够时间撤回驻守成纪。
不过在事后的后知后觉中,王式察觉到了不对,而这个时机也被刘继隆把握住了。
“什么声音?”
“哪有什么声音?你听错了啊?”
“莫不是想曹郎君啊?”
成纪县外,那些埋头干活的百姓纷纷抬起头来,尽皆女妇而无男子。
整个秦州的男丁都被征募到了前线,就连未满十八岁的中男都被征走了,所有的农活都压在了家中女人的肩上。
田间,正在除草的一名妇女疑惑看向瓦亭水北岸,那边有着大片未开垦的平川,一眼能看出好几里外,但此时那个方向却并未有什么动静。
与这妇女相熟的同村妇女不免调侃起了她,妇女闻言也不害羞,而是叫嚷道:
“谁不想?你们不想?”
“现在日子过得不好,每天值得念叨的也就床上那点事情了。”
“男人都被征走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回来,我家曹郎如果能回来,我定要狠狠折腾他。”
“哈哈哈哈哈…”
妇女们苦中作乐,笑容中带着丝苦涩。
她们心里无比清楚,男人若是上了战场,多半是回不来了。
听闻西边战事打得十分激烈,每天都要死很多人。
她们不明白,陇右的那位也是远近闻名的仁主,朝廷为什么要对这位仁主动兵。
要知道秦州粮价之所以得以低于关中,也多半源于陇右卖粮给秦州,这才让秦州的百姓不至于遭遇饥荒。
在她们有限的见识里,她们只觉得赶跑了吐蕃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
如今的日子虽然苦,但总比在吐蕃治下朝不保夕来得好。
可是战争最后还是降临了,她们这些百姓的日子也就更难了。
没有男人在家,今年的秋粮能否如期收割,能否交得上秋税都成了问题…
“嗡隆隆…”
笑声间,瓦亭水北边渐渐有了动静,妇女们先后停下了笑声,目光探究般的看向北方那常用于放牧的河谷平川。
渐渐地,嗡隆声越来越大,不少上了年纪的老妇听后纷纷叫唤起来。
“是骑兵!快跑啊!!”
“跑…”
吐蕃军队的马蹄声,带给了这些老妇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每次吐蕃入寇大唐,似乎都是走东边和北边用兵,而马蹄声则代表着他们的归来。
如今北边会州已经丢失,哪怕是这些老妇都知道,官军不可能走北边南下。
一时间,成纪县外的数千妇女纷纷拾取农具,仓皇往县城方向跑去。
“快进城!快!!”
城门口的官兵也听到了马蹄声,他们没有立即关闭城门,而是不断催促着这些农忙的妇女,只因其中有着他们的妻女姐妹。
河谷中的马蹄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驻守城楼中的官兵也见到了远方招展而来的五色旗与三辰旗。
叛军与官军的旌旗,大部分都相同,但双方甲胄颜色并不同。
陇右军以银甲黑袄为主,官军以红袄为主,隔着老远便能分辨清楚。
所以当官军看到北边河谷平川冒出银甲黑袄的陇右军时,他们立即吹响了木哨,撞响了警钟。
“哔哔——”
“铛铛铛…”
刺耳的木哨声与铛铛作响的钟声催促着城外的妇女们,当她们逃入城门后,陇右军的身影已经抵达了瓦亭水北岸。
他们稍微测了测瓦亭水的水深,随后便大胆放心的策
咸通七年七月十五日,当陇西的王式决定撤军,变攻为守的同一时间。
秦州北部的成纪县外,无数百姓正在埋头田地,苦干农活。
城门楼前,驻守成纪的州兵不免打了个哈欠,这炎热的天气令其昏昏欲睡。
不止是他,而是整个成纪县州兵皆是如此。
自半个多月前,囤积成纪县的军粮被运往南边的上邽县后,秦州北部成纪及陇城两县的防御力度便不免开始下降。
成纪县地处神仙梁南麓,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境内地形分为黄土梁昴、沟壑山地和狭窄的河谷盆地为主。
境内可耕种的土地,主要是瓦亭水、陇水几条渭河支流所冲刷出来的河谷平川。
这些大大小小的河谷平川,能够开垦的土地并不少,但苦于人口稀少,即便大唐朝廷已经在此地经营近二十年,却也不过才开垦出三四十万亩耕地罢了。
整个秦州的粮食,主要还是靠上邽、伏羌、武山三县所在的渭水河谷来产出。
饶是如此,这三县每年能产出的粮食,也不过三十余万石,算上北边成纪、陇城、清水三县,和东边作为退路的秦岭县外,产出也不过五十余万石。
在维持当地十余万人口粮的情况下,能用来养军的粮食微乎其微,只能靠山南西道和关中调拨军粮。
正因如此,在军粮调往南边后,成纪和陇城两县的防务便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当然,之所以如此空虚,主要也是因为刘继隆主力在距离此处七百余里路程外的萧关。
以路程来说,刘继隆从萧关往长安打去的路程,都不一定有从萧关到成纪的路程远。
官军掌握木盘关、石门关,完全可以走近路前往萧关,路程不过三百余里,只有刘继隆绕道成纪路程的一半不到。
两方的距离摆在这里,所以王式才会大胆调兵前往萧关,只因为他觉得李承勋一旦察觉不对,也有足够时间撤回驻守成纪。
不过在事后的后知后觉中,王式察觉到了不对,而这个时机也被刘继隆把握住了。
“什么声音?”
“哪有什么声音?你听错了啊?”
“莫不是想曹郎君啊?”
成纪县外,那些埋头干活的百姓纷纷抬起头来,尽皆女妇而无男子。
整个秦州的男丁都被征募到了前线,就连未满十八岁的中男都被征走了,所有的农活都压在了家中女人的肩上。
田间,正在除草的一名妇女疑惑看向瓦亭水北岸,那边有着大片未开垦的平川,一眼能看出好几里外,但此时那个方向却并未有什么动静。
与这妇女相熟的同村妇女不免调侃起了她,妇女闻言也不害羞,而是叫嚷道:
“谁不想?你们不想?”
“现在日子过得不好,每天值得念叨的也就床上那点事情了。”
“男人都被征走了,也不知道能不能回来,我家曹郎如果能回来,我定要狠狠折腾他。”
“哈哈哈哈哈…”
妇女们苦中作乐,笑容中带着丝苦涩。
她们心里无比清楚,男人若是上了战场,多半是回不来了。
听闻西边战事打得十分激烈,每天都要死很多人。
她们不明白,陇右的那位也是远近闻名的仁主,朝廷为什么要对这位仁主动兵。
要知道秦州粮价之所以得以低于关中,也多半源于陇右卖粮给秦州,这才让秦州的百姓不至于遭遇饥荒。
在她们有限的见识里,她们只觉得赶跑了吐蕃人,天下就已经太平了。
如今的日子虽然苦,但总比在吐蕃治下朝不保夕来得好。
可是战争最后还是降临了,她们这些百姓的日子也就更难了。
没有男人在家,今年的秋粮能否如期收割,能否交得上秋税都成了问题…
“嗡隆隆…”
笑声间,瓦亭水北边渐渐有了动静,妇女们先后停下了笑声,目光探究般的看向北方那常用于放牧的河谷平川。
渐渐地,嗡隆声越来越大,不少上了年纪的老妇听后纷纷叫唤起来。
“是骑兵!快跑啊!!”
“跑…”
吐蕃军队的马蹄声,带给了这些老妇们刻骨铭心的记忆。
每次吐蕃入寇大唐,似乎都是走东边和北边用兵,而马蹄声则代表着他们的归来。
如今北边会州已经丢失,哪怕是这些老妇都知道,官军不可能走北边南下。
一时间,成纪县外的数千妇女纷纷拾取农具,仓皇往县城方向跑去。
“快进城!快!!”
城门口的官兵也听到了马蹄声,他们没有立即关闭城门,而是不断催促着这些农忙的妇女,只因其中有着他们的妻女姐妹。
河谷中的马蹄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驻守城楼中的官兵也见到了远方招展而来的五色旗与三辰旗。
叛军与官军的旌旗,大部分都相同,但双方甲胄颜色并不同。
陇右军以银甲黑袄为主,官军以红袄为主,隔着老远便能分辨清楚。
所以当官军看到北边河谷平川冒出银甲黑袄的陇右军时,他们立即吹响了木哨,撞响了警钟。
“哔哔——”
“铛铛铛…”
刺耳的木哨声与铛铛作响的钟声催促着城外的妇女们,当她们逃入城门后,陇右军的身影已经抵达了瓦亭水北岸。
他们稍微测了测瓦亭水的水深,随后便大胆放心的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