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转攻为守(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唏律律…”  

夜幕之下,朱邪赤心父子及沙陀残部垂头丧气。  

原本制定好的突围计划,理应是折损数百人便能掩护大部人马撤离。  

如今却不知被陇右以何种手段探知,提前设下伏兵,致使他们折损兵马过半。  

那死去的人都是他们的同族弟兄,哪有不伤心的说法。  

一时间,幸存下来的沙陀精骑气氛低沉,而远处的官军营盘也派出了巡哨的塘兵摸索而来。  

眼见这支兵马打着朝廷的旌旗,他们这才返回营盘,将此事告诉了四水川南边,那群严阵以待的官军。  

“节帅,他们打着朝廷的旌旗,且与叛军厮杀,如今躲在清河、牛头河之间的平地,无甚举动。”  

塘兵列校将军情汇报而出,而数千官军阵中,身着华贵明光铠的将领闻言皱眉,他身旁的几名华贵将领先后开口。  

“节帅,莫不是萧关失守了?”  

“萧关若是失守,那我等前来还有何意义?”  

“少保调我等前来,为的就是守住萧关与原州,如今萧关失了,恐有罪责。”  

此处兵马,乃是王式所调的李承勋部,而那身着明光铠的将领便是李承勋。  

今日下午他们才率军抵达四水川,本欲休整一夜,明日调来平高城的兵马后,结阵往萧关驰援而去,结果才扎营歇息,便遭遇了这种事情。  

若非塘兵放的够远,他们都没时间穿上甲胄。  

“走,随某去看看,突围而来的是否是代北的胡杂。”  

李承勋沉思片刻,最终决定率领兵马,往北边的那部骑兵靠去。  

此次驰援萧关,他所率五千天雄军步卒,加上四水川军营原本的两千步卒,勉强凑出七千步卒及万余民夫。  

后方的平高城还有泾原镇的三千兵马,以及凤翔镇的两千兵马。  

如今原州一带已经聚集官兵一万二千多,原本算上萧关的兵马,勉强也有一万五千之数,还能与贼军僵持。  

现在萧关情况不知,若是真的失陷,那他们只能撤往平高驻守了。  

因此在李承勋的指挥下,除两千驻营士兵和万余民夫外,余下五千天雄军步卒开始向北边开始靠近。  

官军的行动,自然也吸引了正处于萎靡状态的沙陀精骑。  

朱邪赤心眼见官军主动靠近本部兵马,便知道援兵多半是到了,心头不免暗骂。  

“狗鼠的官军,若是提前一日到来,我哪里会舍弃萧关?!”  

朱邪赤心倒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只觉得都怪官军驰援太慢。  

若是他不出萧关,也不至于折损大半兵马。  

想到这里,他准备向朝廷讨要更多好处,当即率部向南边的官军靠去。  

两部兵马的塘骑与塘兵率先接触,得知果然是沙陀精骑南下突围,原本还在前进的官兵也就不再前进,而是留在河水南边等待沙陀骑兵过河。  

不过人腰高的河水,并不能阻碍沙陀精骑过河。  

当这八九百精骑过河来到官军面前时,李承勋脸色格外难看。  

以沙陀精骑的状态,绝对是遭遇了一场惨败,剩下这点精骑也不足以帮助他夺回萧关,故此撤往平高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沙陀军使朱邪赤心,参见李使君。”  

“敢问李使君,为何驻兵南川而不前?!”  

朱邪赤心摆出问罪的姿态,李承勋被他这姿态弄得直皱眉头。  

“某今日申时才率军抵达此处,何有驻兵不前的说法?”  

“倒是军使请先回答某,王少保让尔等驻守至月末,尔等何故突围?!”  

李承勋根本瞧不起朱邪赤心这群沙陀人,眼见朱邪赤心还有脾气质问自己,当即便轻蔑道:  

“莫不是怯战突围,那可曾想过要受军法?!”  

朱邪赤心闻言目光扫去,眼见李承勋四周兵马数量不过四五千人,且多为步卒,当即便知道李承勋还需要自己,立即摆谱道:  

“萧关的确已经丢失,刘继隆驻精骑数千,精兵数千于萧关外,加之其又有数万民夫,萧关根本守不住。”  

“我若非想到朝廷,早就向盐州突围而去,何须南下?”  

朱邪赤心摆谱的手段不怎么样,至少在明眼人看来,朱邪赤心他们根本不可能向盐州突围。  

从萧关到此处不过七十里地,结果沙陀精骑就被陇右打成了这般模样。  

他们若是向三百里外的盐州突围,估计连白池城的城墙都看不到,就要全军覆没于盐州草原了。  

不过李承勋还是不愿意将事情闹大,毕竟陇右前番精骑追逐的声势太大,而他麾下精骑都被王式留在了陇西,他眼下确实需要支精骑,以备不时之需。  

沙陀精骑虽只有八九百人,但若是用好了,进取不足,自保有余。  

想到这里,李承勋开口道:“此事就此作罢,某会向王少保禀报,眼下汝先率三军休整,明日我军便在此扩修营盘、掘壕而战!”  

既然知道了萧关有数千精骑,李承勋自然不敢冒险。  

他准备依托四水川的水网,在此构筑防线,而不是撤回平高。  

对此,朱邪赤心倒也十分赞同,毕竟他已经尝过陇右精骑的两次厉害了。  

若是能以此处水网限制刘继隆麾下精骑,他自然高兴。  

双方心照不宣,开始调兵南下营盘,而刘继隆则是率军撤回了七十里外的萧关。  

他们返回萧关时,已经是翌日正午,而萧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