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转攻为守(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余下兵马在自己被抛弃后,当即便选择了投降并献出关隘。  

刘继隆率军撤回后,当即便领兵走入了萧关之中休整,同时召集了军中将领在萧关衙门议事。  

哪怕此刻已经十分疲惫,可刘继隆却还是勉强提起了精神。  

他目光扫过堂内八名将领,而后才开口说道:“我军塘骑在半道上传回消息,盖见官军阵上不过七八千之数,且自清晨开始掘壕而守,无心进取。”  

“加之阵上旌旗以天雄为主,那必然是天雄军的兵马被王式调至此处协守泾原,只是这沙陀突围,阴差阳错导致了萧关失守。”  

“眼下他们所想的,无非就是依仗四水川水网密布,以此限制我军罢了。”  

刘继隆将南边那七八千兵马的身份给猜出,安破胡闻言随即道:“节帅,不如以我军马步兵为主攻,最迟三日便能攻破官军营垒!”  

“不…”刘继隆摇了摇头,拒绝了这个建议,转而将目光看向斛斯光:“昨日我军杀敌几何,自损几何?”  

“回禀节帅…”斛斯光十分疲惫,但听到这个问题,却还是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昨日我军杀敌一千一百四十四人,俘兵五百一十六人,阵没二百四十七人,伤残八十二人。”  

“昨日俘获甲胄一千六百六十套,俘获乘马九百七十四匹,军马七百八十五匹,我军折损军马近一百九十七匹。”  

当斛斯光说出这相差五倍的战损比时,衙门内的将领纷纷露出了笑脸。  

哪怕早有准备的刘继隆,也不免卸下了几分负担,笑着颔首道:  

“沙陀精骑已经被重创,若是加上这萧关的一千降卒,我军可谓以一当十。”  

“如今官军的精骑数量锐减,加之秦州兵马调至此处防守我军,秦州必然空虚。”  

“传我军令,明日卯时三军开拔,以精骑四千、马步兵四千为征讨秦州兵马。”  

“萧关交与朔方节制,以都尉斛斯景为守将,节制马步精骑及萧关降卒驻守萧关。”  

刘继隆话音落下,他便率先看向年不过二十七八的斛斯景。  

他是斛斯光的堂弟,打仗中规中矩,但驻守萧关并不需要多大的才干,只要他能听从自己留下的布置,守住萧关不成问题。  

“斛斯景,我率军撤走后,你务必增派精骑,维持对四水川的塘骑数量。”  

“以李承勋之能,等他发现我撤军时,我已然拿下成纪、陇城二县了。”  

“他若举兵来攻,你便依我计谋守城便是,不可出城与之战。”  

“只要守住萧关三个月,我记你一功!”  

斛斯景闻言起身向刘继隆作揖:“末将定不辱命!”  

刘继隆满意颔首,随后遣散诸将,拖着疲惫身躯前往了衙门的中堂休息。  

倒是在他休息的同时,斛斯景也按照他的安排,将四水川的塘骑放多了一倍。  

二百余精骑在此巡哨,无形之中给了官军很大的压力。  

李承勋也不得不催促兵卒及民夫在营盘四周掘壕,同时砍伐树木,高筑营墙。  

在此期间,李承勋又找来了朱邪赤心,主动起身将桌上的酒杯端了起来。  

眼下他需要足够的精骑,才能依托四水川防御陇右马军的突击。  

他也看出来了,刘继隆暂时不准备挥师南下,但他却不得不准备。  

甲胄他有,但善于骑射的兵卒和马匹却不是那么好找的,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朱邪赤心。  

“昨日是某气性太大,多有得罪。”  

“朔方与萧关失陷,军使所有责任,但也尽了全力,某亦不会落井下石。”  

“某已经向朝廷奏表,请为军使记功,待战后必有犒赏。”  

“只是在此之前,还请李军使从代北再调遣支骑兵南下,方才能够更好的保卫关中。”  

牙帐内,李承勋倒也能放下身段,向朱邪赤心承认自己错误的同时,徐徐图进。  

朱邪赤心本来还在犹豫是否要返回代北,可听到李承勋这话,他不免有些意动。  

他麾下能拉出三千精骑,当初就带了一千精骑和两千部众南下。  

之后不过几个月时间,朝廷便将甲胄装备齐全,使其拥有了六千精骑。  

若非自己被周宝所累,昨日突围又被察觉,此次南下还真是收获不浅。  

如今虽然得以突围,但两千余部众的折损令他痛心。  

若他不能强大沙陀,即便返回代北,恐怕也会威望扫地。  

既然如此,那唯有继续从沙陀征调部众南下,借助朝廷之手来强大己身。  

想到这里,朱邪赤心已经意动,但他也知道待价而沽的好处。  

他眉头微皱,好似在犹豫,李承勋刚准备开口,他便继续道:  

“我部在代北,最少还能拉出一千精骑,三千部众南下,若是朝廷愿意调拨甲胄,那倒是能协助使君守住泾原。”  

“可我部族人归心似箭,都不愿意继续在此地征战,我亦无奈…”  

朱邪赤心的小心思刚刚显露,便被李承勋看穿了。  

只是对此,他心里十分满意。  

他不怕朱邪赤心有所求,就怕朱邪赤心有所不求。  

他想要的,无非就是钱粮绢帛及甲胄罢了,这些东西又不需要他李承勋出,朝廷若是想要增兵,唯有答应朱邪赤心条件。  

既然如此,那他又有什么可担心的?  

“军使不必担心,某自然会向朝廷奏表,请朝廷供给钱粮,犒赏三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