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沙陀草草(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遣散回去,继续转运钱粮,还是暂时留下,帮我们运粮食深入?”  

在斛斯光看来,他们手中有火药,攻破夯土筑成的城池关隘易如反掌,所以干脆直插关中,搅个天翻地覆。  

只是面对他的这番话,刘继隆没有率先回答,而是询问道:“王式有没有动向?”  

“没有,这厮还在强攻陇西,好似拿不下陇西就不回头。”  

斛斯光话音落下,刘继隆颔首道:“这王式油盐不进,他恐怕是觉得我等不敢深入关中,但他所想倒也属实,我现在确实不准备攻入关中。”  

“节帅、为何不打入关中?”斛斯光闻言有些着急:  

“只要我们拿下泾原陇三州,王式那数万大军便被困在了秦州,想要撤回凤州也不容易,我军可以趁机与高都督出兵夹击,最少能斩获万余级。”  

“你所说的没错。”刘继隆先肯定了斛斯光的想法,接着却道:  

“陇州境内有几道关隘乃夯土包砖而筑,以我军情况,恐怕无法轻易拿下这几座关隘。”  

“除此之外,泾原境内的制胜关和泾水也并不好拿下,不是有了火药就无所不能,还需考虑地势。”  

“再者,今年节气似乎提前了,秋雨恐怕会提前降临,最迟也就一个月的时间。”  

“若是如此,我们便需要在一个月内拿下泾原陇三州,还得解决秦州的王式。”  

“一个月的时间,你有自信将这些事情都解决吗?”  

刘继隆的话把斛斯光问住了,他还真的没有注意到今年节气提前了。  

想到节气提前,斛斯光不免想到了己方的火药,连忙道:  

“若是节气提前,那我军火药和马军岂不是废了一半?”  

火药受潮、马蹄泡烂,这都是秋雨将带给陇右军的不便。  

正因如此,刘继隆才没有想着深入关中,毕竟他还未拿下关内道和关中四周的要隘,贸然拿下关中,实际上就是拿下了一个易攻难守的地方。  

到时候战场摆到了关中,自己却还没拿下秦州,粮草转运必然出现问题。  

且关中粮食本就不足,唐廷每年都需要为了关中粮食而力保漕运。  

自己若拿下关中,拿什么解决京畿那数百万百姓的粮食缺口?  

所以在得知秋雨提前后,他便重新谋划了起来。  

首先萧关他是肯定要拿下的,拿下萧关可以扼制关中咽喉,南边的原州他则是更要拿下。  

不过他不需要深入黄土高原中去拿下原州所有州县,他只需要拿下关键的萧关和平高县及石门关、木盘关就足够。  

届时调转兵锋往秦州攻去,拿下秦州后,以秦州十万百姓及耕地联合原州,形成掎角之势。  

不仅将补给问题向长安推进了四百里,也能方便明年攻入长安。  

想到此处,刘继隆对斛斯光开口道:  

“明日派一千精骑护送陇右两万民夫回去,留下灵州的一万民夫,准备进攻萧关。”  

“末将领命!”听到刘继隆要打萧关,斛斯光立马精神了。  

他领命后退出牙帐,开始吩咐灵州来的那一万民夫取四周山林木料,开始搭建投石机。  

这个时代的关北还有不少树林,加上降雨还算充足,说句绿树成荫也不为过,只是鲜少有粗大的树木,都是些一两丈的小树。  

始终关注着陇右军动向的官军探哨在发现陇右军派出民夫砍伐树木后,他们当即便将军情汇报给了朱邪赤心。  

“狗鼠的家伙,刘继隆砍伐树木,必是要强行攻城。”  

“朝廷的援兵止步平高,不肯北上,那你我干嘛还要为朝廷守关?”  

朱邪赤心此时对朝廷已经十分不满,不仅仅是周宝无能致使他们损兵折将,更多的还在于王式见死不救,朝廷援兵胆怯如鼠。  

一时间,他都不由升起了突出重围,返回代北割据的想法。  

在他看来,官军也不过如此。  

他沙陀精骑虽不是陇右对手,但代北那些官军可不是他们的对手。  

他们父子若能突围,必然能在代北闯出片天地,毕竟手中两千五百精骑,算上家乡的三千精骑,他手中足有五千五百精骑,已然是股不小的力量了。  

不过他想的很好,具体怎么突围,成了他的难题。  

“狗鼠的家伙…”  

朱邪赤心沉不住心,不免起身来回渡步。  

朱邪翼圣见状,当即便道:“阿耶,我觉得城外的叛军未必会与我们死战。”  

“他们要的是萧关和原州,我们若是撤出萧关,反倒是省去了他们攻打的功夫。”  

“以我所见,不如抓住机会,在黄昏时分向南边突围,直接撤往百泉!”  

百泉县属原州诸县之一,位于平高东南方向的沟壑谷地,不算宽阔,但足够他们这两千余骑休整。  

朱邪赤心之所以选择黄昏时分突围,也是觉得刘继隆应该不会料到他们会在黄昏时分才匆忙突围。  

自古以来,突围不是清晨便是午后或夜半,谁会选择在黄昏时分突围?  

正常的将领想不到,那刘继隆肯定也想不到。  

朱邪赤心也想到了朱邪翼圣的想法,不过他也知道这种把戏没什么用,该断的尾巴,他们还是得断。  

“突围、不知道要死多少族人…”  

朱邪赤心心中不忍,朱邪翼圣也没有反驳。  

在他看来,两千五百沙陀精骑,能逃走一半就算不错了。  

今日惨败,是他们实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