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朔方告急(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七万六,其中一万兵马驻扎成纪,防备北部不断窥探的数千叛军,另外一万五千兵马驻扎上邽,防备成州叛军来犯。  

他手中可以动用攻城的兵力,已经不足五万了。  

陇右的顽强,超过了他的想象。  

即便昔年他以五千兵马面对十万群蛮时,他都没有生出这种无力感。  

果然,难的不是开疆拓土,而是对内讨平…  

王式思绪间,王重荣却站出来作揖道:“少保,我军面前还横亘三座壁垒和两座渡河城关。”  

“以某愚见,想要攻破这些城关,并不亚于收复一州。”  

王重荣至少也算河中经历过王守文之乱,且还能取得大胜的良将。  

即便他开拔之前就做好了准备,但还是没能想到,陇右军不仅装备精锐,人高马大,且城防守备也如此难啃。  

摆在他们眼前的剩余五座关隘,没有两三万人的性命,恐怕根本填不下来。  

王重荣只觉得那位至尊是昏头了,怎么会想着讨击陇右。  

如此兵力,说不定都能讨平魏博或成德了,结果却葬送在了这攻城之战中。  

“圣意难以辜负,某会向朝廷写信阐述此间困难,请调他镇兵马的。”  

“在此之前,劳请诸位尽力,争取将这剩余五重关隘拿下。”  

王式朝诸将躬身作揖,诸将纷纷侧过半个身子,以示尊重。  

待王式起身,王重荣这才接着开口道:“某明日愿做主攻,助少保拿下第二重关隘。”  

王重荣看清楚了,这关隘越往后越难拿,他若是要表现,唯有当下最适合。  

“某愿领兵拿下第二重关隘!”  

“少保,某…”  

王重荣话音落下,其余几镇节度使、兵马使纷纷开口表态,显然也看出了关隘越往后越难攻打。  

这不是因为关隘高厚,而是陇右的军心和士气正在随着他们的消耗而渐渐高涨。  

“诸位…”  

王式的话还没说完,便被冲入城关内的马蹄声打断了。  

众人循声看去,只见一支快马朝他们赶来,众人心里都升起了不妙的感觉。  

“少保,上邽急报、朔方告急!!”  

快马翻身下马后立即禀告,可内容却让众人心里一紧。  

王式连忙接过急报,但见信鸽带来的消息被人抄录在信纸上,其中周宝说明了会州陷落后,灵州回乐陷落,他们被叛军包围鸣沙,且威州、温岭等处告急的事情。  

王式脸色渐渐凝重,随后将急报传递给诸将观看。  

诸将这一看,顿时便绷不住了…  

“这才开战半个多月,陷落会州也就罢了,怎么连威州和灵州都告危了?”  

“少保,这与我们所想不同,是否要变通来谋求生路?”  

“少保,再放任叛军作乱,朔方恐怕不保…”  

节度使与兵马使们态度一致,谁都没想到朔方镇会迅速失陷一个州,造成两个州被包围。  

按照刘继隆攻城拔寨的速度,朔方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若是朔方陷落,那朝廷的威望无疑更加扫地,哪有人准备近两年,结果一开战就被打光一镇的?  

面对这样的局面,王式也倍觉头痛。  

自他看到陇右使用方士手段来守城时,他便已经察觉到了不对劲。  

而今朔方即将丢失,他所面对的局面更加危险。  

只是以当下的行军速度,恐怕也无法保住朔方,还不如孤注一掷,看看能不能拿下陇西,逼刘继隆回防。  

这般想着,王式深吸口气道:“不可自乱阵脚,以我军的行军速度,恐怕难以救援朔方。”  

“老夫会奏表长安,请朝廷征调兵马,驰援朔方的。”  

王式话音落下,当即便转身往城关外的营盘走去,留下众人面面相觑。  

两刻钟后,快马自营盘走出,往长安疾驰而去。  

不过不用王式禀告,周宝等人放出的信鸽,便在正午时飞抵了长安。  

咸宁宫中,李漼拿着抄录下来的急报,呼吸沉重。  

殿上站着徐商、齐元简等南衙北司五位相公及杨玄阶、西门季玄等神策军中尉。  

“朔方即将失陷,朝廷是否还有兵马派往驰援?”  

李漼缓缓开口询问,语气粗重。  

面对他的询问,徐商眉头紧皱;“回陛下,眼下天德、振武、夏绥等镇虽有兵马,但所能驰援兵马数量不足一万。”  

“即便加上凤翔、泾原、邠宁等镇可分出的兵马,也只能勉强凑出两万步卒。”  

“朔方地势平坦,唯有南部的萧关、威州有丘陵。”  

“若是派遣步卒驰援,恐难取胜…”  

徐商的话令李漼心里难受,他忍不住道:“朝廷聚兵十五万,半月时间不破一关,反而即将丢失三州一镇之地。”  

“蕞尔陇右,难道就这么难以讨平吗?!”  

他的话在殿内回荡,却无一人敢于立即回答。  

片刻后,还是徐商忍不住作揖道:“陛下、当今之计,唯有令山南西道也出兵讨击叛军之下成州、武州,再调昭义等留有余力的藩镇驰援。”  

“如此能讨平陇右吗?”李漼询问,可徐商却迟疑了:“这…”  

李漼见徐商这般,当即便知道了他心里也没底。  

只是朝廷现在也没有太多选择,朝廷是不可能与叛军议和的,因为那样会让朝廷威望扫地。  

只有叛军来找朝廷议和,且朝廷还占据了叛军所属的几个州县,这才能让朝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