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朔方告急(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派快马南下,令曹茂派一千马步兵入驻回乐县,另派一千马步兵与一千民夫运豆料、火药南下威州。”  

“末将领命!”都尉不卑不亢应下,随后派遣军中军吏前往回乐县那六个坊市宣传起来。  

豪强作乱被平息,土地将被均分给县中百姓的消息很快传开。  

这回乐县与大唐其它州县一样,豪强世家占据了更多的土地,全县四万多亩土地,仅城内的三家豪强便占据两万亩,余下又有军将、县官占据近万亩。  

八千百姓,仅有一万亩耕地供其自己耕种,余下都是佃农。  

得知可以分到自己的土地,当下便有佃农坐不住了,纷纷开始为陇右军的将士打扫战场,修补破损的城墙。  

安破胡及其麾下先登的五十名弟兄被记一功,只要能活下去,这群人战后最少是队正、伙长,督管五百多兵卒。  

三个时辰后,除南城墙的豁口还在提醒着百姓,此地刚刚经历过战事外,整座县城已经寻不到一处经历过战事的痕迹。  

是夜,包围鸣沙的曹茂便知晓了回乐失陷的事情,连夜派出一千马步兵驰往回乐县。  

城外陇右军的举动,自然也瞒不过遭受包围的鸣沙县。  

李思恭与周宝也知道,回乐大概率是失陷或快要失陷了。  

如果回乐失陷,那叛军就能依靠回乐的渡口去进攻黄河西岸、贺兰山脚下的灵武三县,那他们死守鸣沙的意义何在?  

想到这里,周宝派人放飞城中所有信鸽,向秦州与长安求援。  

这个时代猛禽虽多,却各自有各自的地盘,几十只猛禽就足够占据上千平方公里的领空。  

飞鸽传书能成功,本意还是用无数信鸽尸体喂饱猛禽,以求活下来的那些信鸽能抵达目标的手段。  

正因如此,飞鸽传书的代价无疑很大,除了紧要时刻,平日里尽量还是使用快马传信。  

只是现在鸣沙被包围,想要派出快马也不可能了,唯有飞鸽传信这一条路可走。  

无数信鸽在夜空中被放飞,时间也随之流逝起来。  

天色微微亮时,距离鸣沙最近的秦州上邽县率先接到了信鸽的传信。  

上邽的军将不敢耽搁,连忙派出快马将消息传往前线。  

与此同时,曹茂所派出的马步兵也抵达了鸣沙县。  

随着马步兵接管城防,刘继隆命令此部兵马督造渡河舟船,随后率领精骑带上足够的豆料与少量现钱出城。  

他们向东南方向的威州疾驰而去,一百三十里的路程对于他们而言,也不过只是一日半的路程罢了。  

至于隔绝在黄河西岸的灵武三县,刘继隆根本没有进攻的打算。  

只要他把临近朔方的这些州县拔除,灵武三县要么北上投靠六百里外的天德军,要么就只有投降。  

他们只要敢弃城北上,刘继隆只需花费四五日时间就能追上他们,完成包抄。  

大军疾驰南下,沿途若有兵卒马失前蹄,便会被直接留在原地,牵马往鸣沙赶去。  

一日半的路程,掉队的兵卒不足三百,这倒是令刘继隆十分满意,而他们也抵达了空空如也的威州温岭县。  

“节帅,应该走了不到一日,肯定是往威州迁徙去了!”  

已经擢升为别将的安破胡作揖禀告,心里激荡不已。  

他以陇右兵卒的身份,熬了五年才当上队正,而今战事开打不过半个月,他便从队正擢升旅帅,旅帅擢升别将。  

此刻他都还不适应旁人称呼他为别将,只觉得不现实。  

“休整半个时辰,半个时辰后往威州赶去。”  

得知温岭县百姓已经离开最少一天,刘继隆便知道自己现在应该追不上此县百姓了。  

百姓脚程慢不假,但温岭县距离威州也不过三十里。  

自己已经用了半天时间赶路,一天半的时间,这些百姓怎么说也应该进入威州了。  

不过就温岭县与回乐县的城防来看,威州恐怕也没有经过加筑,而曹茂派出的马步兵和民夫,最迟也就是明日就能将火药、豆料送抵此处。  

得了火药与豆料,破城便有了保障。  

思绪间,半个时辰很快过去,刘继隆提兵向威州赶去。  

黄昏前,刘继隆所率精骑抵达威州,将这座周长不过四里的城池包围四门。  

就地扎营,等待明日得到豆料与火药后谋划攻城…  

与此同时,在渭州前线的王式也总算攻破了陇西几道城关的第一道。  

“噼里啪啦…”  

原本高大的城关仍旧矗立在渭水河畔,不同的是城关染血无数,数百名官军正在清理城关下的官军尸体。  

城关内,高进达撤军前,焚毁了一切屋舍与营盘。  

官军耗时十二日才拿下的第一重城关,竟是座空壳子。  

“我们死伤多少…”  

望着眼前的场景,王式深吸了口气来平复心情,而他身后的李弘甫、王重荣、赵黔等人脸色并不好看。  

“阵没三千一百二十五名兵卒,负伤不下四千,但休养些时日便能作战。”  

赵黔的话令王式心情难以平静,他这几日被叛军层出不穷的守城手段给折磨的心力交瘁。  

“南边那座石堡拿下了吗?”  

王式努力平复情绪,可赵黔却摇了摇头:“尚未拿下…”  

他心情一沉,南边那座石堡仅仅驻扎一千叛军,王涉派兵攻打多日都未拿下。  

两处战场阵没兵卒不下四千,而他手中兵马仅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