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西川之主(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形攻防等布列不同的阵型。  

简单来说,只要掌握六花阵,那基本就能成为独领一军的将领了。  

不过许多将领常常自诩精通六花阵,可是疏于对军队操练,故此在临阵对敌时,很容易把六花阵结乱。  

阵脚一乱,那便离死不远了,所以能掌握六花阵,且还能将其融入军中,使得将士形成肌肉记忆的将领,始终是少数。  

“都护府那边,普通直白的肉食是多少?”  

刘继隆凑近看了看锅里的黄菜炒猪肉,回头询问起了高进达。  

高进达听后不假思索道:“早餐两个馒头,午餐三两肉,晚餐三两肉。”  

古代一斤都是十六两,因此每日六两肉食,实际上也就不到二百克的肉食罢了。  

饶是如此,却也是这个时代军吏伙食的顶点了,其余唐军唯两餐,且只有早餐有肉,肉量也不多。  

不过兵卒军饷高,所以普通兵卒只要不养家,吃肉并不算困难,而且买肉还会有补贴。  

实际上从汉代开始,军队便有了肉食补贴,不过这补贴并不是直接给个人的,而是按人头落实到基层军事组织,再由基层军事单位进行分配。  

汉代的鸡鸭羊肉,相较于兵卒的军饷来说,并不算贵。  

一头羊不过二百余文,一只鸡也不过四十文不到,这优惠后的采购价,便是连普通农户都能吃得起。  

不过即便有了优惠的采购价,军中所贩卖的部分食材还是有些贵的,类似牛舌,一条就值六十文。  

除此之外,随军戍边的军属,每个月也能领取七十几斤粮食。  

这些事情,刘继隆也是从汉代流传下来的杂书看到的,也基本上不会出现夸大其词的说法。  

因此汉朝士兵领取肉食的时候,领取人的名字、领取肉的品种和数量都是要记账的,这些账本基本都被杂书记下来的。  

刘继隆不知道这些杂书是否流传到了后世,想来应该是没有的(居延汉简)。  

想到这里,刘继隆也开口说道:  

“安史之乱前,凡我官军出征,必有商贾跟随贩卖商货,收受战利品。”  

“如今王焘、俞从晖、任泽他们这些牙商若是来了陇右,我虽会给他们田地养老,但这毕竟比不上他们曾经的生意。”  

“待他们举家而来,汝等倒是可以安排他们做这类生意。”  

“他们既然能驱赶牧群南下,那最好便驱赶牧群或运送家禽及活猪随军出征,同时向军队所驻之地买卖蔬果肉食,直供军队。”  

“若有兵卒想要额外买肉,也让他们便宜些卖给兵卒,保障些许盈利便是。”  

安史之乱前,商队常常驱车跟随唐军,唐军攻下城池后,不便携带的战利品便会贩卖给这些商人。  

这本来是件不错的事情,只是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加上各军军纪渐渐败坏,便是随军商人都有被抢的风险,于是许多随军商人便都纷纷转行了。  

以陇右军的军纪,成立这样的商队倒也不怕有人会抢东西,而且他们还能为军队解决部分补给问题,倒是可以施行试试。  

“我等领命!”高进达等人先后作揖应下,而这时也到了饭点。  

解散的钟声作响,刘继隆等人各自拿着碗,打了饭菜后去往牙门坐下。  

待吃饱喝足,刘继隆才继续询问起了陇右军的后勤事宜。  

总的来说,陇右都护府治下有大大小小四十二处牧监,每处牧监包括牧马、牧羊,包山养鸡、养猪等养殖事物。  

养殖牲畜这种事情并不少见,从先秦开始,便有王室圈地养殖家禽或牛羊来供王室解决口腹之欲。  

到了汉代,民间也开始出现圈养,而北魏时期的圈养法也完全成熟了,圈养技术的成熟也为大规模养殖提供了必要条件。  

贾思勰在写齐民要术时,就曾具体分析过散养和圈养的利弊。  

他反对任之树林的散养,提倡圈养,本质上是为了速肥,这种与单纯为了自己吃已经不同了,主要是用来贩卖给百姓。  

所以在他书中,有从选种到育肥再到做饲料等多方位的讲解,简直就是在教导百姓应该如何圈养家禽来发家致富。  

也正因如此,南朝时期便有不少百姓通过专门圈养家禽,专门养鸡卖鸡蛋致富,从而发展成为庶族的例子。  

陇右的牧监养殖家禽并不稀奇,比较稀奇的是陇右的养猪场。  

昔年整个河陇地区凑不齐三千头猪,而今十几年过去,陇右大小四十二处牧监治下的肉猪,便不下三万头。  

这还是官营,专供衙门和军队食用的数量,民间的肉猪数量则更多,说是五倍也毫不夸张。  

不过相较于陇右一百二十万的百姓数量,这点肉猪数量还不够看。  

哪怕陇右的土地矛盾近乎没有,生活十分富足,但百姓买肉也仍旧需要思量再三。  

一亩土地的产出,经过交税后,所能留下的不过七十余斤粮食。  

这点粮食,若是贩卖衙门去买猪肉,最多也就能买七八斤肉罢了。  

普通的陇右农户,一年耕种下来,保留口粮之后,一家五口顶多能吃三四十斤肉,平均下来每个人每年所能吃到的肉食,也不过七八斤罢了。  

不过得益于地广人稀,野物倒也还算充足,加上陇右不禁弓箭,而且陇右民风彪悍,所以自行打猎吃肉的并不少。  

若是换做河北、河南、淮南这种人口稠密的地方,别说打猎物,就是挖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