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俯首称臣(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唱——”  

“上千万岁寿…”  

咸通六年九月初五,随着西川轻骑将一封封奏表送抵长安,便是不喜上朝的李漼,也不免在过去十天里,连续召开了三次常朝。  

第一次常朝是为了庆贺高骈突袭灌口,击退多康吐蕃。  

第二次常朝是为了商讨刘继隆出兵占据三州,三川西北屏障丢失。  

如今第三次常朝召开,但好在消息是好消息。  

十日前,高骈集结四千精骑,一万步卒向嘉州开拔而去。  

祐世隆得知消息,当即裹挟百姓撤往嶲州,唐军兵不血刃的收复了嘉州。  

不过祐世隆对嘉州的手段,完全可以称呼为刮地三尺。  

十万嘉州百姓被裹挟走大半,唯有二三万人逃入他州或山中才得以幸免。  

若是在算上大礼在成都府掳掠而走的百姓数量,被大礼掳掠而走的百姓数量不会少于二十万口。  

除此之外,多康吐蕃占据灌口的一个月里,所掳掠而走百姓数量也不会少于二十万口。  

剑南道不过才四百万口,而今被掳走的百姓数量便如此之多,接近剑南道旧册上近一成人口,这如何能让李漼等人高兴?  

“陛下,东川节度使高骈已经率兵筑太和镇于大渡河中游,日后南蛮想要入侵嘉州,必然困难。”  

徐商开口安慰着李漼,李漼冷着脸颔首回应,而后目光扫视殿上群臣。  

“番贼、南蛮均已经被击退,然丢失七州却只收复了一州,其余六州,三州为刘继隆所侵占,三州为番贼所侵占。”  

“朕想询问诸卿,以为此事该当如何?”  

群臣心中忐忑,谁都不愿意开口做出头鸟定调。  

这种时候,反倒是路岩明了皇帝心思,果断站出来作揖道:  

“陛下,臣以为刘继隆调兵越境,虽有收复失地之心,但亦有不臣之举。”  

“倘若刘继隆愿意退兵,将三州交归东川,则其罪可免。”  

“倘若刘继隆执迷不悟,则可举兵讨伐!”  

路岩的开口,将朝会的内容给定了调,而百官之中的张议潮、封邦彦、杨知温等人脸色一变。  

“陛下,臣附议!”  

当路岩话音落下,不少官员眼见皇帝露出满意的表情,于是纷纷站出来表示认同。  

只是这种关键时刻,以往向来支持朝廷的兵部侍郎郑畋却难得唱了个反调。  

“陛下,臣请陛下三思,眼下并非讨伐刘继隆的最佳时机!”  

郑畋站出来后,所有人都用惊讶的目光看向他,就连李漼都不免询问道:“郑侍郎平日里向来支持朝廷讨平陇右,如何今日有了不同意见?”  

“陛下…”郑畋整理了情绪,随后才继续道:  

“此前朝廷无大敌,便是番贼南蛮也被阻拦在三关、黎州以外。”  

“如今故桃关丢失,虽有西川官兵修筑灌口关,但西川官兵此役死伤严重,收复嘉州实乃侥幸。”  

“高使君平调西川节度使后,又抽调五千精骑及七千马步兵赴任西川,致使东川兵力不过二万三千余,而西川也仅三万五千余。”  

“山南西道兵马不过二万,凤翔镇折损兵马后,仅存兵马二万。”  

“如此一来,京西北八镇仅兵九万,而三川仅兵七万八千。”  

“朝廷若是还要防备番贼和南蛮、北虏,那可用之兵,恐怕仅有十万之数。”  

“臣以为,眼下可派人询问刘继隆是否愿意归还三州,即便其不愿归还,也不可轻易开战,而是应该等三川、京西北等镇补充足够兵马,再开战也不迟。”  

西川一役,唐军死伤近四万众,这对于大唐来说,已经是不小的损伤了。  

郑畋也从中看出了地方藩镇的兵马实力,所以不敢再轻言开战。  

李漼见他说的有理有据,当下微微皱眉,而一些不识局面的官员却仍然在叫嚣。  

“京西北八镇与三川兵马虽然遭受折损,然禁军十万之众,为何不能讨平刘继隆?”  

“郑侍郎未免有些助长藩镇气焰,灭朝廷威风了。”  

“陛下,臣请命讨平陇右…”  

那些只有虚职的官员不断煽动着李漼,好在李漼清楚禁军的情况,所以并未答应下来,而是颔首道:  

“既然如此,便以杨知温为采访使,亲自走一趟陇右吧。”  

“臣领旨…”  

人群中的礼部侍郎杨知温走出来作揖行礼,心中也松了口气。  

与此同时,李漼继续道:“诏令东川节度使李福、西川节度使高骈、山南西道节度使王式招募兵马,补足兵员。”  

“臣领旨…”徐商与路岩作揖行礼,而此时却见殿外有宦官走进来。  

来人是内侍田允,而他也没有停留,直接走上了金台,并呈出了一篇奏表,同时在李漼耳边耳语了几句。  

李漼的脸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难看下来,随后打开奏表简单看了几眼后便说道:  

“刘继隆奏表朝廷,言番贼肆掠,邻镇难以节制,致使松州失陷。”  

“眼下他已经率军收复松州及文扶龙茂维翼等七州,番贼已被其驱逐维西。”  

“此外…万年县县令奏报,同平章事高璩病卒,朕欲追谥,诸卿以为如何?”  

两个消息不仅让李漼脸色难看,也让群臣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  

“陛下,高璩生前与贪官、恶商人来往频繁,臣建议不予追谥!”  

众人还未反应过来,便见一名官员站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