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初生牛犊(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府基本上可以提前知道,每年能卖多少石粮食。  

这些粮食收购走,有益于陇右粮价平稳。  

但若是涌入人口太多,届时地方衙门采买粮食,市面粮食不够的话,就会将粮价抬高。  

高进达担心的,都护府把粮食卖了之后,涌入太多人口导致地方粮食上粮食不足。  

他自然有解决的办法,但这种事情还是得询问刘继隆才行。  

对此,刘继隆也没有让他久等,而是直接说道:“预留五十万石就行,余下的正常卖给西川和关内道、京畿道。”  

趁着境外诸道粮价飞涨,趁此机会大肆掠财,积攒日后所需军费。  

反正只要有陇右这个基本盘在,只要自己不搞什么鲸吞,便很难出现粮草不济的情况。  

由于朝廷三次加税,诸道生产基本都遭到了破坏,唯有陇右、河朔三镇这种财政独立的藩镇不被影响。  

生产稳定是逐鹿天下的基础,而陇右已经有了这个基础,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静待天时。  

不过静待天时实在不好,刘继隆更倾向于主动出击。  

想到这里,他目光看向崔恕,略微整理过思绪后,这才主动说道:  

“王式那边盯紧,另外再派人打探打探河南道和淮南道、江南道的流民情况。”  

“是!”崔恕作揖应下,刘继隆见状摆手道:“都退下吧!”  

二人作揖告退,刘继隆也起身走向了内院。  

半个月后,距离临州二百里外的河州抱罕县已经被初雪覆盖内外。  

“终于回来了…”  

马背上,披着披风的青年人呼出一口白雾,接着抖动马缰进入了抱罕城内。  

作为河州治所,抱罕县无疑是陇右最为富庶的几座城池之一。  

可是面对喧嚣的街市,青年并未逗留,而是抖动马缰前往了河州衙门的后门,下马敲了敲后门。  

在木门的吱呀声中,两名兵卒推开了后门,上下打量起了青年人。  

“是我回来了!”  

青年人将披风取下,露出本来的面貌和体态。  

两名兵卒不断打量,有些不敢确认眼前人身份。  

“张权、刘懋…现在认出我了吧?”  

青年人无奈叹气,两名兵卒闻言眼前一亮,连忙作揖行礼:“小使君,您回来了!”  

在这河州,能被称为小使君的人,也就只有刚刚结束下乡回家的马懿了。  

马懿叹了口气,无奈道:“你们两人现在怎么也学会看人下菜了?”  

“嘿嘿…这…您变化太大,我们两兄弟确实认不出来…”  

张权与刘懋干笑回话,马懿也并未生气,只是朝内走去,同时头也不回的说道:“以后称呼我表字或大郎就行,莫要称呼小使君了!”  

瞧着他朝着内院走去,张权与刘懋面面相觑。  

待马懿走远,刘懋这才摸了摸自己的络腮胡:“小使君变化有些大啊…”  

“岂止是大,若非叫出我们名字,我都以为是城里的田舍郎了!”  

“不过小使君这次对我们态度倒是好了许多,这下乡到底有多苦啊,把人都弄成这样了…”  

“别管那么多,下次继续称呼小使君,等小使君让我们继续改称呼,到时候再改也不迟。”  

二人对话间,马懿却已经推开了内门,随后与内院守内门的两位嬷嬷行了一礼后,两位嬷嬷才认出了他。  

“小使君回来了!”  

“细君,小使君回来了!”  

不多时,内院里就响彻了两位嬷嬷的声音,而内院厢房里也传出了东西栽倒的碰撞声。  

四旬妇人带着两名十二三岁的女子与一名五六岁的男孩走出了厢房,与走入内院的马懿四目相对。  

“大郎!”  

妇人走上前来,激动抱住了马懿,而两名女子也连忙走上前来,笑吟吟的喊着:“大兄。”  

那五六岁的男孩躲在两名女子身后,面对突然出现的马懿,有些不知所措。  

“阿娘、大妹、二妹,四郎…我回来了。”  

马懿笑着回应四人,窦氏也缓缓松开了马懿,满意的看着他说道:  

“不错,长黑了许多,但健壮多了,人也懂礼貌了。”  

窦氏是马成的原配,跟随马成从酒泉走到山丹,又从山丹走到了五泉,最后来到河州抱罕县安家落户。  

她虽然是农妇出身,但也知道不能宠溺孩子,希望孩子能有一技之长,然后平平安安就行。  

马成虽然总是说她小家子气,却始终与她不离不弃。  

哪怕当上刺史后,马成也只是纳了两个小妾,并且把他们安置在西花厅,对窦氏依旧尊重和依赖。  

“阿娘,阿耶去哪了?”  

马懿四处张望,窦氏笑道:“他去城南了,今天有批移民到了城南外二十里的平夷乡,估计要安置到天黑才会回来。”  

“你想吃什么,和阿娘说,阿娘下厨做给你吃!”  

“没什么想吃的。”马懿摇摇头,窦氏见状则是摸着他粗糙的粗布衣皱眉:  

“怎么穿着粗布衣就回来了,快去澡堂洗洗,换套锦袍再出来。”  

“没事的阿娘,我已经穿习惯了。”马懿不愿意现在就换掉粗布衣,因为这是马阿娘一针一线缝给自己的。  

哪怕要换,也不是现在,更何况这套布衣还很新。  

“好吧,不换就不换吧。”  

知子莫若母,窦氏可以感受到马懿的变化,这些变化也让他喜闻乐见。  

她拉着马懿来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