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心计深谋(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身为左散骑常侍,张议潭有心效力,可庙堂上下都在推阻。  

几个月时间过去,他身为左散骑常侍,却只能在朝廷赏赐的府邸中看看书,练练字。  

这样的生活对于不少人来说梦寐以求,可对于有心报国的张议潭来说,却是一种折磨。  

虽说政坛上不得志,但李忱倒是给足了张议潭富足的生活。  

张议潭府邸占地六亩有余,前后有三个院子。  

前院横长,主院方阔,后院有圆池亭台,三院四周均以廊屋环绕。  

前院与主院之间的门称中门,大门和中门多有门楼,院侧有马厩。  

唐制规定,王公贵戚和三品以上的大官可以自己在坊墙上开大门,不经由坊门。  

所以张议潭的府邸特意开了乌头门,可以在城内主干道直接进入,不需要经过坊门。  

府邸的乌头门外插有十二根戟,这也是朝廷所规定的一项规矩。  

唐律中,三品以上大官和王公贵戚可以正门外面排列竖立一根根长戟,官品越大,列戟越多,从十根到十六根不等,戟顶还绑有幡旗。  

李忱赏赐张议潭六亩有余的三院府邸,还准许其开乌头门,插十二支长戟。  

这等富贵于他而言,确实是前五十余年都没有过过的好日子。  

只是他在这长安举目无亲,又无法施展抱负,每日只能蜗居书房,品茶览书,偶尔从一些登门拜访的小官小吏口中了解时政。  

虽说朝廷无意收复河陇,可河西义旅的故事还是激励了不少青年官员,就连河朔、两淮之地的藩镇得知河西新归,都不由得行事小心了些。  

毕竟收复河西这种事情,可是昔年宪宗、武宗都没做到的事情。  

如今河西归附,不少藩镇都觉得朝廷中兴,行事纷纷低调了些。  

这样的结果,让李忱十分满意,而张议潭只能默默摇头。  

“张公,听闻至尊敕祠部检括天下寺及僧尼人数,您猜有多少?”  

一名浅绯官袍的官员在书房内与张议潭聊起了时政,他年纪二十八九,模样周正,身姿长壮,不似普通官员那般单薄。  

见他开口,张议潭闻言好奇:“不知有几何?”  

“大凡寺四千六百,兰若四万,僧尼二十六万五百!”官员双手一挥,报出令人错愕的数额。  

尽管河西尊崇僧人,可张议潭听后也不免愣了愣:“天下口数不过二千余万,仅僧尼便占一分,这也太多了…”  

闻言,这官员也啧啧道:“昔年先帝是准备勒令这群人还俗的,不过至尊即位后便罢黜了旧政,如今满朝官员无人敢言,张公您也千万不要上表。”  

“我知道。”张议潭在心底叹了一口气,随后才道:  

“我这些日子,向朝廷上表十三奏议,请求朝廷西进收复河山,可却迟迟没有下文。”  

“听闻千里你平党项有功,即将被至尊拔擢,若是有心,可否为我询问至尊?”  

闻言,被称呼为千里的官员笑吟吟道:“张公所请,千里自然当办!”  

说罢,他起身对张议潭行礼:“今日叨扰的有些久了,明日再来叨扰张公。”  

“我送你。”张议潭起身,将此人送出了乌头门,眼见他骑马离去,才慢悠悠返回了书房。  

只是在他返回书房不久,那官员却绕道前往了另一处府邸。  

随着他翻身下马,两名奴仆连忙上前为他牵马引路。  

此处府邸占地广袤,内里繁华,远比张议潭的府邸还要高贵。  

在几番绕道下,此人被接到了正堂,而正堂之上则是高坐着一名脸色白净的宦官。  

尽管他换了一身常服,可五旬年纪却无胡须,足以说明他的身份。  

“中尉,我已经去张常侍那边回来了。”  

官员行礼作揖,而那宦官闻言也缓缓开口道:“如何?”  

闻言,官员回应道:“张常侍倒是没有非议朝廷,而且对于河陇局势了解通透,尽数告诉了在下。”  

“以下官所见,他表里如一,不太可能对朝廷有什么不满。”  

他话音落下,而位置上那人没有立即回应。  

过了半响,那人才缓缓道:“你这次立功不浅,我会上奏至尊,为你表功的。”  

“谢中尉举荐之恩!”官员行礼作揖,不等他起身,那宦官便摆手道:  

“行了,你下去好好休息吧,党项那边还需要你去威慑。”  

“是,在下告退。”  

在他离去之后,那宦官也看向旁边的几人:“杨玄价,你去宫中把高骈的事情与至尊说说吧。”  

“奴婢遵令。”一名三旬宦官走出作揖,随后遵令前往了大明宫。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