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力大砖飞(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查到这一点,李青松随之为自己的舰队也赋予了对应的偏离速度,继续沿着探明的轨道探查。  

在这之后,紫月舰队的航行痕迹再度消失。  

综合探查后,李青松最终做出判断:“看来,在一个月时间的机动后,他们选择了进入惯性航行模式。继续探查。”  

在采取惯性航行模式,继续沿着这条航线航行了50天时间,航行出大约1.3万亿公里后,那微弱的痕迹再度出现。  

“从这里开始,他们以0.009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向着这个方向偏离,持续时间…100天左右。”  

李青松再度调整航线。  

无论紫月舰队的航线如何变化,李青松总能通过自己超大规模的探测网络将其找出来,始终在身后死死的咬着他们,始终不肯放开。  

时间便在这种情况下悄然流逝着。  

一边追踪,李青松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科研任务。  

他始终知道,提升科技,才是对抗紫月文明的最重要法宝。  

不要忘了,紫月文明的战争实力并不弱于自己。之前那一场战争,自己最多算是和紫月文明打了个平手。  

如果不是云罗舰队忽然出现,战争局势最终走向何方,还真是说不好。  

如果自己的科技始终没有提升,那么,就算自己追上了紫月文明主舰队,说不定到最后被灭掉的也会是自己。  

于是,李青松总数高达百亿的意识链接份额,便被这一刻不敢停下的科技研究和太空追踪两件事情完全占满。  

每一名克隆体在被意识连接着的时候,哪怕走路都是一路小跑,吃饭也仅仅只是随手塞几个特制能量棒和营养液而已。  

那数亿名其余种族的科研学者要比克隆体们宽松许多,但相比起正常的作息时间仍旧繁重太多。  

但他们却没有丝毫怨言,不同的种族反而在相互较着劲。  

这一刻,李青松将自身的科技发展潜能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百余年时间而已,李青松的各项科技便俱都出现了堪称阶段性的巨大突破。总览全局,李青松知道,自己的科技程度已经足以支撑为自己的飞船进行一次整体更新换代了。  

便在这没有任何自然宏观星体的浩瀚太空之中,以那颗飞星为依托,超大规模的飞船拆卸回炉及新式飞船的制造工作正式开始。  

为此,李青松不得不将执行科研任务的克隆体撤回一些,以降低科研发展速度为代价,总算是凑够了执行这一次更新换代任务所需要的工程力量。  

也幸好元始AI可以代替李青松执行绝大部分底层任务,李青松才能同时支撑起搜索、科研、建设这几项对于普通文明来说,只要一项便能将整个文明所有力量全部占据的工作。  

一艘艘飞船消失,一艘艘飞船出现。新式舰队初具规模后,李青松又随之操纵着它们展开了实战演练,以提升自己的战术水平,更好的掌控这些性能更加优越,与紫月文明战舰差距更小的战舰。  

耗费了六十多年时间,这一次更新换代工作才彻底完成。  

不仅战舰,便连超巨型的空天母舰、大型居住飞船、各式工业飞船、科研飞船等等,也全部换成了新的。  

那些空天母舰的能耗更低,可靠性却更高,能量护罩的强度也更高。大型居住飞船运行则更加平稳,内部物资循环利用效率也更高。  

在这种情况下,李青松终于下达了一个命令。  

舰队再度开始加速!  

要知道,此刻主舰队的航速已经达到了光速的80。再加速的话,便超出了原有舰队的最佳经济和稳定航速,各种风险大量增加不说,能耗也会线性提升。  

但现在,那过去的一切障碍,在这全部更新换代的飞船面前已经全部失去了阻力。  

一台又一台构型更合理、效率更高、离子喷射速度也更高的巨型发动机同时开始喷射,以足足0.9米每二次方秒的加速度,再度将源源不断的动力施加到了这些飞船之上,一直持续了大约4个月时间才停下。  

此刻,李青松主舰队的航速已经达到了光速的83,平均每秒钟便有24.9万公里的距离被李青松跨越。  

但这仍旧不是结束。  

李青松清楚的认识到,在现有基础物理学理论体系范围内,也即统一了电磁、弱核、强核三种基本作用力的框架之下,自己仍旧有许多应用物理层面的科技可以挖掘。  

挖掘到极限的话…据李青松估计,主舰队的航速最高将可以达到光速的90——正好便是紫月文明舰队所拥有的航速。  

在此之后,想要再提升主舰队的航速——是规模庞大的主舰队,而不是某一支小舰队或者某一艘单独的飞船的航速——便不太可能做到了。  

常规航行的极限速度便是如此。想要再度提升,便需要将引力也统一起来,掌握超光速航行技术才行。  

此刻己方主舰队航速才83光速而已,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完成了舰队加速工作,李青松没有停顿片刻,再度投入到了似乎永无尽头的科研工作之中。  

时间悄然流逝着,李青松察觉到,纵然自己已经将探测巨网扩展到了一万亿公里的半径,紫月文明舰队所遗留下的痕迹也越来越小,越来越微弱。  

有时候甚至会时有时无。也幸亏李青松运气不算太差,才能在又航行出一段距离后,将线索续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