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刺激(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隆基眼下,是非常看重李林甫意见的,所以李林甫举荐裴耀卿出任兵部尚书的事情,基哥非常麻利的就给批了。  

放在以前,裴宽在范阳,那么裴耀卿在中枢就不能掌大权,但基哥为什么批的这么痛快呢?  

因为他看得出,裴耀卿现在正在走牛仙客的路子,差不多快成为李林甫的牵线木偶了。  

那就没必要压制了,李林甫自己就会压制。  

眼下的李林甫已经坐进了席位,他周围都是顶格大佬的位置,而且没有人过来敬酒。  

为什么呢?级别太高了,你想过来,结果走到半道就被人给拦下了。  

见中枢大员,是要预约的,怎么个预约法呢?由五品以上的大官帮你引荐,没人引荐的话,你都过不了这边。  

眼下的李林甫手里,有两份圣旨,一份是制,一份是敕。  

制叫做《授裴耀卿兵部尚书制》,敕叫做《命钱物兼用敕》,都是李林甫刚刚从基哥那里拿回来的。  

裴耀卿这件事就不说了,为什么会出现钱物兼用的敕文呢?  

因为李林甫已经收到消息,恶钱集团过了上元节,要搞事情。  

以前嘛,可以利用户部及太府寺储备,跟他们打一场金融战,但是眼下,国库被西北的战事抽空了,难以应对恶钱集团的主动出击。  

李林甫肯定不能在这个时候动武,边关在打仗,他要是在长安掀起金融打击的风暴,会影响更大。  

思来想去,他想到了一个办法。  

《命钱物兼用敕》全文如下:  

“货币兼通,将以利用,而布帛为本,钱刀是末。贱本贵末,为弊则深,法教之间,宜有变革,自今已后,所有庄宅口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买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  

这就很明白了,一千钱以上,也就是一贯钱以上,优先使用布帛交易,等于直接给了恶钱集团一记闷棍。  

你们想在长安给我来个釜底抽薪,断了恶钱流入,造成通货膨胀,好,我以布代钱,直接让钱币的作用降低一半,看你们能掀起多大浪来。  

当然了,这样的办法只是权宜之计,毕竟布帛也是硬通货,存量也不多,能够支撑一时,支持不了太久。  

这样的敕文,是在鼓励纺织业加大出货量,等到西北的战事消停一点后,会对钱币市场造成一些冲击,但作用还是有限的。  

毕竟真正的市场交易行为,大多不看敕文,明里暗里给你搞个阴阳价,你也没办法。  

李林甫只是暂时以此法应对,等到国库充盈了,再盘算长远之策。  

裴耀卿入席之后,李林甫将那封任命的制文交给对方:  

“刚从圣人那里知道了一件事,要不要听一听。”  

他现在是要笼络裴耀卿的,那么笼络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人觉得你跟他交心,什么都不瞒他。  

裴耀卿愣道:“不便说就不要说。”  

李林甫笑道:  

“没什么不能说的,西北的事情,圣人应该是知道了,但是他没有训斥我,可见是不希望西北的事情被捅出来,过了上元节,我们也没必要再说了,大家都装傻,等到隋王西行无功,才是咱们挨骂的正经时候。”  

裴耀卿皱眉道:“隋王要去陇右?是他主动奏请,还是圣人授意?”  

李林甫小声道:  

“是圣人的意思,你我都能看的出,隋王乃不二人选,圣人目光如炬,难道看不出来吗?明天就会走,此事莫要传于他耳,所有西北的奏报,兵部全都压着,哪些能呈给圣人,哪些不能,你我亲自把关。”  

“明白了,”裴要卿点了点头。  

圣人眼下的态度叫什么呢?这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装作不知道。  

那么下面的人,也要帮着去掩饰这千疮百孔的太平盛世。  

明面上,岁月静好,暗地里,所有的问题都要悄悄去解决,不能让人知道,原来太平盛世并不太平。  

“我刚才在花萼楼,见到了李适之,圣人询问他太府寺由谁接手为宜,你猜他怎么说?”李林甫道。  

裴耀卿想了想,沉声道:“他一定说,圣人属意谁,那就是谁。”  

李林甫哈哈一笑,指着裴耀卿道:  

“果然还是焕之,挺之便猜错了。”  

李适之为什么会这么回答呢?因为当下最适合接手太府寺的,就是韩朝宗,连李林甫都没办从麾下找出一个能顶替人家的,圣人自然心里更清楚了。  

但是李适之没有举荐,因为太府寺的烂账还没捅出来,韩朝宗想要接手的是一个需要重新整顿的太府寺,而不是一个还没有暴雷的垃圾股。  

这个雷不暴,韩朝宗也不愿意接啊,人家还希望干户部尚书呢。  

“人买回来了吗?”裴耀卿问道。  

李林甫点了点头:“上了杨三娘的套了,本以为她将人保下,定是觉得奇货可居,没曾想那三个女侍所知有限,钱花的冤枉,不过至少我们知道了,圣人了解的也不多。”  

“那么,关键就在那个韩珠团了,”裴耀卿道:  

“此女最好的下场,就是消失,可是进了隋王宅,就是圣人在暗示所有人,谁也不能碰她,此女活着一天,不知道多少人会因此难眠。”  

李林甫听到声音,望向正朝这边走来的萧炅,低声道:“首推这个糊涂蛋。”  

裴耀卿会心一笑,起身迎接萧炅:  

“怎么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