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刺激(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迟了?”  

“不迟不迟,”萧炅哈哈笑道:“在宫门口盘桓了一阵。”  

他这句话,是在暗示李林甫,我的屁股我自己擦,你别担心。  

谁能在宫门口,让他停步呢?自然是女婿崔圆了。  

崔圆昨天就从太极宫过来了,未来两个月,都会在兴庆宫巡查门禁,李隆基最信任高力士,高力士又信任崔圆,那么上元节的防务,自然都是用最可靠的人。  

萧炅是不屑说出自己是在交代崔圆,因为他觉得这个女婿丢人,拿不出手。  

官员是有鄙视链的,中枢的就是看不上卫府的,因为眼下的卫府不比从前了,从前的卫府大将军,相当牛逼的,现在嘛,取而代之的叫节度使。  

崔圆做为李琩的好友,也是萧炅唯一可以探听隋王宅消息的线人,他需要知道,那个韩珠团到底会泄露出什么样的秘密。  

萧炅和杨慎矜在太府寺共事那么多年,身上能干净到哪去呢?  

连李林甫都不清楚随着乐声响起,所有官员纷纷起身。  

六面巨大的团扇,将李隆基与他的嫔妃们遮挡着,缓缓朝着主位上行去。  

等到抵达高台,扇开,所有人的目光几乎都落在了杨玉环身上。  

因为她今天穿着的礼服,与她的身份不匹配,乃皇后礼仪。  

朱红色的钿钗礼服,绣有十二行锦鸡花纹,内着蔽膝,长至膝盖,下盖之以裙裳,脚着朱红色履。  

大唐皇后的标准服饰,分为深青色和朱红色两种。  

深青为祭祀礼服,而朱红则是朝服或者宴会礼服,《大唐开元礼》记载:朱衣,排罗为之,制如青衣,宴见宾客则服之。  

人家这个朱,与下面那帮贵妇人的朱色还不一样,杨玉环这个颜色深的发黑。  

她的发髻很特别,可以说是今夜唯一。  

将头发梳松,发端插上发环,环呈扇形,正中大,两边小,上饰金凤、珠翠等首饰,后佩孔雀翎,两鬓戴步摇。  

后世也将这种发式称为玉环髻或杨贵妃髻。  

发髻上还有首饰花十二树,并两博鬓,戴丽水镇库紫磨金步摇,这便是白居易长恨歌当中的“云鬓花颜金步摇”和“翠翘金雀玉搔头。”  

开元天宝时期,大唐女子的眉式特点叫做“青黛点眉眉细长”,也就是细长的画眉方式。  

后世的影视剧当中,很多唐朝贵妇的眉毛是倒八字,甚至有些将武则天的眉毛也弄成了倒八字,其实那是中唐以后才流行的眉式,叫做“双眉画作八字低”。  

眼下的杨玉环,可谓艳压全场,体态丰满、娇憨可爱、贵重端庄,华贵至极,天宫仙女也不过如此了。  

当然了,能看清楚的,都是坐在前面的,后面的人和眼神不好的,只能看到李隆基的赤黄和杨玉环的朱红身影。  

李隆基特别的开心,他开心的是,天下第一美人落在了他的手里。  

没错,今晚所有的贵妇人在杨玉环面前,都要黯然失色。  

杨玉瑶够漂亮了吧?跟在贵妃后面像个丫鬟。  

武明堂目瞪口呆的望着那一抹朱红,后槽牙都快咬碎了,她嫉妒啊,老娘就算年轻个十来岁,也拼不过眼下这个骚狐狸。  

不,不对,她一点都不骚。  

天真无邪,憨态可掬,古灵精怪,温婉柔顺,怪不得能让圣人做出那样的事情。  

武明堂下意识的看向不远处的李琩,她也是外戚嘛,距离李琩并不远。  

“啧啧啧啧”张盈盈不停的感叹摇头,口中故意发出啧啧啧的声音。  

算是在埋汰李琩吧,毕竟上面那个女人,李琩也玩过。  

“圣人、贵妃,诸宫之主,上元安康,”  

礼官唱喝一声,所有人都跟着又重新喊了一遍。  

接着便是一拜稽首,再拜稽首,三拜稽首,便算是迎接皇帝入座。  

也就是微微躬身揖手行礼,不用跪下,也不用磕头。  

“诸卿上元安康,请尽兴,”李隆基摆了摆手,示意大家都坐,然后便笑呵呵的握着杨玉环的手入座。  

教坊递上曲单,他要点曲儿了。  

李隆基点的是他自己曾经创作过的一首乐词,并且已经改编成了乐舞。  

叫做《好时光·宝髻偏宜宫样》。  

从前的上元节,开场一定是大乐,但今年不一样,竟是一首描述男欢女爱的小词,由此可见李隆基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他要开始沉迷于享乐了。  

乐工舞伎纷纷登场,梨园子弟登台献艺。  

一名容貌极为出众的女子,在场内翩翩起舞,舞姿舒展,细腻的步伐配合优雅的身姿,一下子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她的身上。  

只见她展开歌喉,声线清脆如黄莺,激荡人心:  

“宝髻偏宜宫样,莲脸嫩,体红香。”  

“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莫倚倾国貌,嫁取个,有情郎。”  

“彼此当年少,莫负好时光。”  

不得不说,基哥在这方面的造诣,真的非常过硬,今夜没有人在乐舞方面的研究,可以超过他了,梨园祖师,名不虚传。  

宫宴开始,数不清的内侍宫女,手捧托盘,将一盘盘珍馐送至每一位宾客面前。  

明月当空,美酒在前,兴庆宫的这场大宴正式开始。  

李隆基今夜的兴致非常高,他竟然亲自带着杨贵妃离开座位,依次与人敬酒。  

敬这个字,用在这里不适合,但人家真的是这么做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