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谶书(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被人家夺取了胜利果实,所以两人翻脸是迟早的事情。  

那时候的李隆基硬实力不足,但却已经建立了极高的威望,因为是他扶大厦之将倾,将李唐从又一次改朝换代的边缘当中给拉了回来。  

这就是他可以跟太平公主斗法的最大本钱。  

威望,真的特别重要,它决定了会有多少人愿意跟着你混。  

武明堂的提醒,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她在暗示李琩,你唯一可以拉太子下台的方式,就是建立威望。  

否则就算太子被废,十王宅里那么多人,还会下场跟你争,但如果你有足够的威望,那么就会有更多的朝臣站在你这边,从而给皇帝造成压力,促使他不选你都不行。  

李琩回到韦妮儿的栖子院之后,没有进屋,而是学着刚才的样子,坐在廊下望月。  

如果西北的走向,真的如武明堂猜测的那样,朝廷必须派重臣前往压阵,那么眼下,似乎只有自己合适。  

首先,派去的重臣不需要熟谙兵事,因为他的任务本来就是调度双方,促成精诚合作,其实就是个和事老。  

再者,眼下的朝堂,除非李祎出山,否则找不到能够压制皇甫、盖嘉运的合适人选,王忠嗣现在都差得远呢,牛仙客就算没病,也不行,因为盖嘉运跟他本来就是平辈,他管不动。  

那么做为曾经有过一次西行经历的李琩,无疑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皇帝亲子,级别高,足以压制藩镇节帅,而且与两个人都打过交道,再次合作也不算生疏。  

眼下的陇右战区,赤水军李光弼,是跟着李琩去的河西,老丈人郭子仪的生力军也到了。  

那么想要找出一个比李琩更合适的,几乎没有。  

这个任务其实就是调节各方关系,但却能够混一个天大的荣誉。  

当然,前提是打胜仗,败了那就是罪名了,就是污点。  

李琩思考了很久,你还别说,这个可能不小,眼下的吐蕃,已经撤走了各路大军,独剩下石堡城和积石城方向。  

换句话说,河西盖嘉运,应该可以抽出手来,提供更大的支援。  

但是盖嘉运显然没有这么干,因为他需要考虑自己,万一我将河西军抽调走了,吐蕃杀了个回马枪,罪又在我。  

确实,两边真的不可能通力合作,都在考虑自身。  

也就是这时候,管家张井来了,说是杨玉瑶从东宅后门进来了,本来张井要将对方往这引,结果杨玉瑶听说鸠占鹊巢,直接奔着紫烟阁去了。  

“会不会吵起来啊?”张井一脸担忧道。  

李琩笑了笑:“你当她们是什么?两个泼妇吗?”  

说罢,李琩起身,重新朝着东宅方向走去,一路上见到好多返家的家仆,大家也都去外面寻热闹去了,很多人今晚都不会回来。  

一年到头攒的那点钱,说不定这几天就会全部花光。  

而李琩正巧在东宅撞上了高尚的女儿高孝娘。  

对方眼下已经脱了贱籍,在东宅的绣房工作,一群小姑娘见到李琩之后,赶忙退往一边低头行礼。  

李琩只是打量了一眼高孝娘,并没有说话,就这么擦肩而过。  

紫烟阁外,杨玉瑶已经出来了,见到打着灯笼迎面而来的李琩后,无奈的摇了摇头:  

“我竟然不知道你家里又住进来这么一位。”  

她这几天没有进宫,自然不知道她的妹妹已经跟人家武明堂切磋过了。  

“大晚上的,有事?”李琩的目光看向杨玉瑶背后的几张陌生面孔。  

杨玉瑶点了点头:“找个地方说话。”  

另外一座无人居住的庭院,张井先是派人送进火炉烘暖房子,随后又找了一些吃食和美酒,这才退了下去。  

房间里,只有三个人。  

李琩、杨玉瑶、春草。  

是春草,不是绿草,这是两个人,前者是李霅从冯用之那里找来的,后者是杨玉瑶从王焊那里买来的,都曾是杨慎矜府上的侍女。  

绿草,李琩已经见过了,我见犹怜,极易引发男人的保护欲望。  

而眼下的春草,则是娇俏可人,圆圆的脸蛋上挂着一对梨涡,非常可爱。  

杨慎矜确实有品位啊。  

要么说穿越到古代,最好是大户人家,因为可以享受到后世没有机会享受的东西,要是穿越成穷苦人家,那就是吃后世没有吃过的苦。  

“你将那些事情,再说一遍给他听听,”杨玉瑶朝绿草道。  

绿草点了点了头,偷瞄了李琩一眼后,开始叙述起来。  

古代人都迷信,这是众所周知的,要不然“封建迷信”四个字也不会常常被放在一起使用。  

道士、僧人、各类术士,就是吃了这个福利,所以他们在古代活的非常滋润,实际上在后世,也有许多这样的人存在,他们非常赚钱,求上门来占卜问卦的,排队的人跟景区似的。  

那么迷信这种东西,到底存不存在,谁也说不清楚。  

都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后世很多人也信这个。  

那么当下的大唐,除了李琩之外,几乎人人都信。  

杨慎矜自然不是例外,他家里有僧有道,负责卦算日常吉凶,听绿草说,杨慎矜是非常讲究的。  

今日几时几刻出门,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走哪条路,什么日子要避讳什么人,都有一套说法。  

人家每晚散值回家之后,都会有一封卦图放在他的卧房,提醒他明日该注意什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