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打穿了(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你的命。  

打仗是打钱,陇右战败,预示着朝廷今年拨给陇右的钱全都打了水漂,这是巨大的损失,朝廷和李林甫都不能接受。  

中书侍郎韦陟道:  

“应立即发文皇甫,催促其尽快夺回安人城,重新构筑防御,大过年的给人添堵,他可真会挑时候。”  

“一触即溃,臧希液也是徒有虚名,”兵部侍郎张垍道:  

“拿不回安人城,兵部自会追究。”  

你追究个屁啊,真拿自己当根葱啊,藩镇兵马使是你能追究的?严挺之嗤笑道:  

“这个时候不要埋怨将士们,丢失城池也非他们所愿,应发文安抚。”  

牛仙客终于说话了,点头道:  

“是这个道理,成败得失事后再论,眼下不是问责的时候,陇右如果撑不住,可以试着从朔方调兵。”  

朔方的职责是防御东突厥,那么眼下东突厥的威胁大,还是吐蕃的威胁大呢?  

两者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东突厥自己内部已经是乱象重重,互相争权残杀,分裂严重,王忠嗣是个聪明人,一直做壁上观,等待时机一举定鼎。  

所以说,朔方确实可以抽出兵力支援,而且距离陇右并不远。  

牛仙客之所以这么悲观,是因为人家干过河西节度使,也干过朔方节度使,对那边的情形是非常了解的。  

陇右的防线最稳固的就是安人军防线,先是安人城、绥戎城、接着临蕃城,后面是河源军驻地鄯城,最后就是首府鄯州城,全都在湟水一线。  

为什么这条线布置这么多重兵呢?因为这条线的路好走,是被湟水冲击出来的一条平坦地带,利于行军。  

加上首府也在这条线上,所以基本可以说,这条线出问题,整个陇右会异常被动。  

“有备无患,跟王忠嗣打个招呼吧,看看朔方哪镇兵马,在关键时刻可以南下救援,”牛仙客看向李林甫道。  

他的话是很有分量的,李林甫点了点头:  

“不用多,有一万人,便足以应对。”  

听起来是挺扯淡,一万人能有这么重要?能起到如此关键的作用?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增援部队,是不在吐蕃的预期之内的,等于他们并不知道会突然冒出一支预想之外的大军,容易被打个措手不及。  

吐蕃选在这个时候强攻陇右,自然是因为他们知道,东突厥与大唐之间,随时可能展开大战,朔方是被拖住的。  

这就是王忠嗣的牛比之处了,善战而不战,人家一直在利用东突厥其它部落,来消耗对方,朔方这边一直充当着吃瓜群众的角色,时不时还当回和事佬。  

那么西北的事情,就算是定下了,着令皇甫惟明尽快夺回安人城,加固防线,固守而不求战,拖足一月,再寻时机。  

朔方方向,振武军兵马使郭子仪做好准备,战局若变,即刻挥军南下,支援陇右。  

牛仙客的建议,是听听王忠嗣的意思,谁适合做增援部队,王忠嗣拿主意更合适。  

但李林甫显然不打算跟王忠嗣商量,我只选我认为合适的。  

郭子仪是李琩的老丈人,李林甫用起来也顺手一些,剩下的那帮朔方将领,不是郭就是王,不好驾驭。  

他当初派韦光乘去朔方,就是希望朔方能够成为一个对他绝对服从的藩镇,但韦光乘不争气啊,灰溜溜的回来了。  

现在王忠嗣上任,不用说,那个地方,基本上算是脱离自己掌控了。  

接下来就是商量改元的事情,国家的大事不是一件两件,不可能将全部精力都放在西北上面,其它事情不做了?  

那么改元的事情,就是中书门下两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  

而盖擎可以离开了,因为巳时已过,他不能继续留在这里议事了凉州的事情,李隆基是肯定会知道的。  

因为盖嘉运身边有一个人,杨钊,他的职责就是时刻向皇帝汇报任何消息,不论私事还是公事,李隆基都要掌握清楚。  

而杨钊的所有消息,都是汇报给杨玉瑶,再由杨玉瑶入宫呈交圣人,确保这条消息线中间没有外人参与。  

盖嘉运肯定不能明着排斥杨钊,那是给自己找不自在,所以杨钊官职虽低,却能参与军帐议事。  

杨玉瑶收到消息之前,刚刚见过高不危。  

人是李琩介绍来的,她自然会见,但如何帮对方安排,那是要看时机的,不是你今天求我,我明天就能给你办了。  

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  

收到消息的杨玉瑶急匆匆的进宫了。  

而圣人和贵妃,眼下正在试衣。  

元日之后就要改元,那么今年的上元节,是除旧迎新的一次盛大节日,尚衣局已经为圣人和贵妃分别定制了三套礼服。  

李隆基正在杨玉环的帮助下试穿新衣,哪些地方觉得不合适,还需要改。  

“三娘来了?家里的事情都安顿好了?”李隆基见到杨玉瑶进来,笑了笑,继续在镜子面前欣赏着自己的新衣。  

杨玉瑶赶紧过去蹲下,挥开那名侍女,帮着圣人整理着下摆,笑道:  

“知道的,圣人已御极三十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位新天子呢,这气象,端的是人间第一男儿郎,都说人靠衣装,圣人却是衣托人威,臣妾怎么觉得,您忽然间年轻时十几岁呢。”  

“哈哈”李隆基顿时大笑,他是特别喜欢听杨玉瑶说话的,听着让人高兴:  

“还是三娘有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