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河西进奏院(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我,有我没我,区别可大了去了。  

进奏院的军情大厅,一直存放着累年的档案卷宗,你在这里甚至能查到三十年前的军情奏报。  

这就是为什么,长安特别怕失火,尤其是官方机构。  

盖擎并没有因为李璘的到来而感到意外,而是热情的将两人引至军情大厅,一张宽大的长方形桌子上,制作有河西藩镇防御工事沙盘,上面放置着很多的特殊标记。  

一根小木棍插在一个圆形的木盘上,棍子上面挂着各类颜色的旗帜,代表河西各军镇的番号,只有食指高低,非常袖珍。  

眼下是河西防线密密麻麻摆满着标记,陇右方面则是零零散散。  

李琩指着沙盘皱眉道:  

“崇仁坊和务本坊,可是邻居,为什么不派人去陇右进奏院询问防御布置?”  

河西进奏院与陇右进奏院,不在一个坊,不过挨的非常近,两边如果能碰碰头,互相交换一下消息,眼前的沙盘上,也不至于陇右方面空空荡荡。  

李璘也附和道:“是这么个道理,你们两家职责一样,应互通有无,共享军情才是。”  

盖擎笑着解释道:  

“事情不是这么办的,我们的奏报与陇右的奏报,都会送至中枢,中枢会做汇总统筹,但是我们私下里,不能这么接触,事实上,各进奏院很多消息,是绝对不会外传的,即使是中枢,知道的人也少之又少。”  

说着,盖嘉运从一旁的书架上取出一个小竹筒,从里面倒出一枚纸卷,递给李琩过目。  

李璘下意识的凑近过来。  

李琩挑了挑眉,干脆便在两人的中间位置将纸卷展开。  

这枚纸卷是河西发来的,上面都是写着一些抱怨陇右防务的牢骚,谁写的,不知道。  

这很正常,两家合作,互相之间肯定是有些勾心斗角的,大事上面不敢含糊,但小事上面,分的特别清楚。  

接着,盖擎又拿来几个纸卷让两人观看。  

其中一个是在抱怨陇右的军马跑到河西这边来吃粮食,赶都赶不走,还有一个更刺眼,直言皇甫惟明无能,管不了他下面的兵。  

李琩抬头望着两侧木架上密密麻麻的信筒,可见进奏院做为藩镇在长安的情报中枢,其实是一个非常注意保密的部门。  

这里的消息,确实不宜共享,只怕当初弹劾李林甫和裴耀卿的奏疏,也在其中。  

“有意思,我在少阳院,都没有听说陇右还有这些事情,”李璘对这些东西特别感兴趣,摆出一副想要继续阅览的态度。  

但人家盖擎不让他看了,而是将两人的注意力转至沙盘。  

“河西现在有一个问题,朝廷将来一定会问询,那就是赤水军的调动,”  

盖擎指着那边小红旗道:  

“赤水军原先布防于祁连城,如今后撤至东北方向的删丹卫,盖帅有此安排,皆因大军更换了主将,李光弼还是需要时间来考验的,目前为止,很难让人放心。”  

对李光弼不放心,不能明摆着奏报圣人,因为这是圣人安排的,你对圣人的安排不满意,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关键是李光弼刚刚接手赤水军,就吃了个败仗,名声已经传出去了,现在各方军镇都对他不放心,赤水军内部也是满地怨言。  

说着,盖嘉运抬头分别看了两人一眼,道:  

“将来若是中枢以此问责,还请二位帮我们说句话,非是爱护羽翼,实在是担心赤水军有失,动摇河西军心。”  

李璘生怕别人知道他没有帮人说话的本事,率先点头道:  

“放心,盖帅的安排合情合理,赤水军本就是凉州防卫最重,确实不宜有失,否则影响深远。”  

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做为当今大唐实力最为雄厚的军镇,赤水军就是西北的一面旗帜,是定海针。  

盖擎坐镇,上下一心,他甚至可以跨过他爹,调动其它军镇协防,以此保证赤水军万无一失。  

但是李光弼没这个本事,他连赤水军都镇不住,更别提别人了。  

他也难啊,不是实力不够,实在是时间不够。  

李琩对李光弼肯定有信心的,虽然这个人给他的印象有些阴。  

“贼人分七路,总会有一路为主攻,盖将军倾向于何处?”李琩问道。  

盖擎毫不犹豫的指向安人军:  

“就是这里,今年年初的那场试探,想必吐蕃应有所收获,与其另选其它战线推进,不如走驾轻就熟的这条,年初的时候他们已经突破安人军防线,只是我河西未动,他们不敢冒进,如今河西防线也有贼军牵扯,多半是打算故技重施了。”  

李璘在一旁的听的频频炸舌,不对吧,年初那一战,不是藏希液大破贼军吗?照你这么说,不是藏希液厉害,而是吐蕃压根只是试探?  

李璘是有脑子的,他自然倾向于盖擎的说法,因为人家是专业的,而他不过是在少阳院道听途说的。  

“如果还是走安人军防线,按照眼下河西的布置,恐怕不能应援,也就说,全靠皇甫惟明?”李琩问道。  

盖擎点了点头:“吐蕃对我们也是非常了解的,自然晓得陇右有弱点。”  

这个弱点他没有明说,但是李琩知道是在说陇右派系复杂,皇甫惟明不能一个人全都说了算。  

接着,盖擎看向李琩,目光中颇为敬重,道:  

“所以隋王在鄯州,降安思顺为临洮军兵马副使,实在是帮了皇甫惟明的大忙,这对整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