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河西进奏院(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但始终没个动静,所以想借此机会探探李林甫的口风。  

李林甫淡淡一笑,看向卢奂道:  

“国宝郎考虑的怎么样了?”  

考虑NMDB,卢奂淡淡道:  

“吏部职责过重,不敢推辞,京兆尹还需德高望重之人出任,我推荐韩朝宗。”  

李适之借机道:“我也推荐韩朝宗。”  

得嘞!稍微一出手,全特么试出来了,韦坚嘴角一勾,甩了甩袖子,直接拍拍屁股走人了。  

他这一走,这个话题便没人再聊了,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个位置的角逐牵扯太大,短时间内多半不会有定论原本官员们因为年底禄米的问题,一直在告状,西北打起来,他们也不告了。  

再告下去就是没有眼力劲了,边关要用钱,是大事,他们的俸禄,是小事,不能因小失大。  

也许很多人都认为,当官的都不缺钱,甚至并不指望那点俸禄过日子。  

其实这是不对的,缺不缺钱,是看衙门的,随便一个比方,万年县就比长安县有钱,每年的租庸高出了三倍不止,那么在万年县上班,肯定要比在长安县上班,日子过的滋润。  

再比如巡查京师,几月一轮的卫府,肯定不如全年坐班的金吾卫有钱。  

虽然李琩的右金吾,亏空的令人发指,但下面的卫士们,一个个吃的膘肥体壮,大多都有小妾。  

李璘这段时间就住在右金吾官廨,他很纳闷,为什么卫府明明有堂食,但是大部分官员都不在卫府吃饭,而是去外面。  

搞了半天才知道,他们在外面吃饭,不花钱。  

“十八郎平日也是如此?”李璘吃着右金吾的工作餐,朝韦昭训询问道。  

韦昭训非常坦诚道:  

“隋王来衙署的次数并不多,自然很少在这里用饭,不过他在外面吃饭是花钱的,这一点我绝对不会骗你。”  

李璘点了点头:“他但凡要点脸,就不会吃白食,有些事情别人能做,他不能做,丢的不是他一个人的脸面。”  

韦昭训这段时间,是负责接待李璘并且配合人家查案。  

今天是李璘一旬查案时间的最后两天,河西兵的事情,他都详详细细的写了一份奏报,后日就会带着案卷卷宗,向基哥汇报。  

查到了什么就写什么,不偏不倚。  

他自认为这样的结果,父皇一定会满意,因为他做到了公正。  

李琩去河西的时候,带着飞龙禁军,而这支禁军本就出自羽林军,也就是说,飞龙军的战斗力,从侧面体现了羽林军的战斗力。  

询问过当时与李琩一同前往河西的武庆、李晟、程元振等人后,李璘得出一个结果。  

李琩嫌弃飞龙军丢人,在西北非但没有展现出禁军该有的威势,反倒让人家藩镇的军士看贬了。  

这丢的是李琩的人吗?不是,丢的是圣人的人。  

李璘已经见过盖擎,在他看来,这个人要比陈玄礼强多了,如果羽林军和龙武军的将领都是盖擎这样的人,也不至于出门在外,被人家瞧不起。  

他这是异想天开,他的老丈人侯莫陈超不是安西出身吗?眼下不就在羽林军,有什么用?他没改变人家,反被人家改变了。  

风气如此,不是简简单单一个将领就能改变的,而是要从上到下深入改革。  

吃完早饭,李璘独自一人坐在堂内发呆。  

日子过的好快,不知不觉出来已经八天了,自由的感觉真的很好,即使这八天他都是在无比忙碌中度过。  

可是眼下,只有两天时间了。  

还是十八郎看的通透啊,早早想办法离开十王宅,可惜我老婆没有被亲爹抢走,我想出去,也没有理由啊。  

一想到杨玉环,李璘顿时笑了。  

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绪,荒唐、荒诞、难以置信,有对李琩的怜悯,也有嘲笑。  

以及对他爹的费解与疑惑西北军情,走官驿的,自然是直达中枢,主要是汇报战事进展以及战略应对。  

而更为详尽的内幕消息,则是发往进奏院。  

盖擎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李光弼那个SB将他的赤水军给败了,所以一直安排有人,将赤水军的任何消息及时向他汇报。  

老爹盖嘉运返回凉州之后,按照圣人的心意,已经提拔李光弼为赤水军副使,本来河西最强的一环,现在成了最让盖擎担心的地方。  

赤水军是河西王牌,不能出事,所以盖嘉运将赤水军后撤五十里,驻扎进删丹卫,以健康军和宁寇军补上了祁连城防务,已经跟吐蕃上下叶如的七万大军干起来了。  

祁连城借助祁连山脉险要的地理特征,呈防御之势,正抵御着敌军的一波又一波进攻。  

盖擎一直以来都知道李琩对河西战事非常感兴趣,所以干脆派人去请李琩,来进奏院一起参议军情。  

李琩知道的足够多,就可以将更为真实的河西消息,传入中枢,这对他来说是好事。  

而眼下的隋王宅,李璘巧不巧的也在这里,得知盖擎邀请李琩后,表情古怪的看向李琩,看他会怎么答复。  

都说你跟盖嘉运牵扯太深,我对此还不以为然,好家伙,你都能参议河西军事了?  

啥时候进中枢啊?别忘了提前跟我说一声啊。  

李琩笑呵呵的拉着李璘的手臂就往外走:  

“走吧,一起去瞧瞧,眼下似乎没有比这更大的事情了。”  

李璘撇了撇嘴,算你小子识相,知道带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