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不能忘本(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4月24日,在经过几个休息日后,NBA19961997赛季季后赛战火燃起。  

西部,球队历史上第一次拿到分区常规赛战绩第一的犹他爵士,首轮的对手洛杉矶快船,一组没有什么悬念的对决。  

位列第三的休斯敦火箭将在首轮迎战排名第六的菲尼克斯太阳,他们在争第四的游戏中没能拼过西雅图超音速。  

如果这轮胜出,他们将在半决赛遭遇开拓者和明尼苏达森林狼的胜者——这是森林狼建队后第一次杀入季后赛。  

超音速则在首轮对阵洛杉矶湖人,虽然超音速确实半决赛避过了开拓者,但也因此在首轮分到一个非常难啃的骨头。  

在鲍比贝尔曼的带领下,本赛季湖人取得了55胜27负的战绩,自19901991赛季魔术师约翰逊退役后球队再度拿到50胜。  

他们有希望在季后赛走得更远,并给首轮挑对手的超音速一些教训,让他们明白挑选对手容易适得其反。  

开拓者从4月中旬开始就一直在波特兰比赛、训练,季后赛首轮前两场,开拓者继续留在波特兰以逸待劳。  

伯德没有安排太多训练,而是保持一天一练的节奏,直到24号这天比赛正式开始。  

久违的季后赛,自从甘国阳1994年12月退役后,开拓者连续两个赛季无缘季后赛。  

对波特兰球迷来说,曾经的西部霸主季后赛都进不了,落差确实是太大了些。  

好在阿甘回来了,一切都恢复了正常,熟悉的《日出》交响乐再度在季后赛出场仪式中响起。  

开拓者球员穿着白色运动衣从球员通道中出场,气势都和常规赛不一样,甘国阳神情严肃。  

在常规赛他总是一种放松的表情,到了季后赛陡然一变,连队友们都有些不适应。  

甘国阳在更衣室告诉年轻球员,季后赛是完全不同的战场,和常规赛带有一定表演性质是不一样的。  

森林狼或许是个比较弱的对手,可如果不重视,轻敌,在季后赛一定会吃大亏。  

年轻球员明白这个道理,但还无法真正理解,他们还需要经历。  

对绝大部分球员而言,不在季后赛经历一两次痛彻心扉的失败,是不会有所领悟的。  

即便甘国阳这样的常胜将军,一样在季后赛输掉过系列赛,一样令他感到教训深刻。  

伯德的想法和甘国阳一样,赛前他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  

不过伯德在和教练组商议后发现,他手里能用的牌着实不多。  

阿甘是最大,也是唯一的一张王牌,必须充分的信任他。  

除此之外,开拓者老将太少了,尤其是有丰富季后赛经验的老将。  

90年代的比赛,季后赛比常规赛节奏更慢,回合少,力量对抗强,适合经验丰富的老将上场比拼。  

目前开拓者只有AC格林和特里波特符合要求,但他们的状态已经达不到季后赛强队核心主力的水准,只能作为重要轮换。  

PJ布朗有在开拓者夺冠的经验,但那时候他还年轻,属于较边缘的球员,他成长起来的两个赛季开拓者都没有进季后赛。  

伯德还是要大胆启用年轻人,首轮对阵森林狼,是年轻人练兵的好机会,森林狼比开拓者还要年轻和稚嫩,他们的五人没有一个超过30岁的。  

科比、小奥尼尔、本华莱士三个常规赛都有亮眼表现的年轻球员进入了伯德的轮换体系中。  

而森林狼更多带着一种学习的姿态参与到这轮没有太大悬念的对抗中。  

凯文加内特和队友们提前两天抵达波特兰进行适应性训练,他们的目标是争取在首轮能赢开拓者一场。  

甘国阳首轮输掉的比赛屈指可数,绝大部分都是横扫,能赢下一场已经是森林狼的荣誉。  

赛前舆论上,两队都很安静,开拓者这边没什么可说的,森林狼这边没什么敢说的。  

双方首战在晚上七点半准时开始,比赛过程没有太多悬念,首节开拓者就发力,用强有力的进攻取得了38:25,13分的领先优势。  

如果不是开拓者第一节后半段收着打,双方的差距会更大。  

开拓者进攻打得相当流畅,不过领先13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森林狼打得太差劲。  

他们在防守端没有任何针对性,被开拓者越发流畅的进攻打得千疮百孔。  

卡莱尔的“流动进攻”到赛季末终于有点样子了,他指望这套战术体系在季后赛能有所作为。  

第二节、第三节,开拓者始终牢牢压制住森林狼,并在第三节末段发力将森林狼彻底打崩。  

第四节,森林狼一泻千里,伯德在最后半节换上了年轻阵容,并且提出要求:“必须守住领先优势,否则下一场你们不会得到出场机会。”  

科比、小奥尼尔、本华莱士在最后半节打得相当努力,最终将比分定格在了116:95,开拓者以21分的优势主场大胜森林狼,拿下系列赛首胜。  

对甘国阳而言,平平无奇的一场比赛,25分17个篮板球外加8次助攻的准三双数据。  

他分别在第一节开始和第三节末段这两个节点发力,其它时间段匀速跑,就很容易的拿捏住了比赛节奏,将对手轻松拿下。  

森林狼这边,第一次进季后赛的他们品尝到了失利的苦果,有点明白季后赛和常规赛的区别。  

从头到尾,森林狼没有任何机会,没有打出反击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