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不能忘本(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潮,全程被控场,跟在开拓者后面跑了一整场,连一次预谋中的加速反超都没有。  

年轻球员们显然还没适应到季后赛节奏的变化所在,全程的高强度和紧凑感,令他们很难受,能奋力跟着跑就不错了,酝酿反击是想都别想。  

马布里表现很不错,全场拿下了21分,送出3次助攻,大部分都是单打独斗的成果,没能起到串联全队的作用。  

双方休息一天,到4月26日继续在玫瑰花园进行二番战,这一场和上一场比赛没有太大区别,森林狼完全找不到在客场击败开拓者的方法。  

开拓者较为轻松的以99:87,12分的优势击败了森林狼,大比分2:0领先。  

甘国阳的在攻防两端继续稳定发挥,给了开拓者很大的容错率——这一战开拓者暴露出了他们在季后赛的一大问题,进攻端除了甘国阳之外,其他人都太依赖外围投射的手感。  

90年代在迈克尔乔丹的带动下,对外线球员的持球突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在季后赛高对抗慢节奏的模式下,外线阵地战爆破手、突击手在攻防拉锯中变得相当重要。  

如果你缺少这样的球员,那也可以像犹他爵士那样,有一套高效的掩护、空切体系,制造更多的近筐攻击机会(事实上这也是爵士的一个弱点,太依赖体系而缺少外线持球爆破手)。  

开拓者的外线很依赖投篮,里德尔和范埃克塞尔有持球爆破能力,但里德尔太仰仗背身,范埃克塞尔身材矮小近筐终结能力一般,一旦他三分投不开,突破也会受影响,而不是三分不开能用有把握的突破解决问题。  

两场比赛,范埃克塞尔的投篮命中率是33,里德尔稍微好一些,是37…  

范埃克塞尔的三分命中率更是低到25,两场比赛8中2,一场进一个。  

这还是面对森林狼这样的年轻球队,他们已经铁得伯德脸色发青,恨不得自己上去打。  

明明常规赛低素质二人组表现还算不错,到了季后赛,成色一下子就验出来了。  

终究不是能扛外线进攻大旗的料子,无法高效率的消化球权,系列赛能某一两场发挥出色已经算不错。  

而开拓者最好的突破手不是别人,正是甘国阳,他可以持球从外线发起攻击。  

问题是,甘国阳承担太多外线持球攻击任务,会导致开拓者的进攻缺少层次。  

试想,开拓者如果有一个外线突击手,大量突破到篮下后,甘国阳不断负责跟进,两人组合起来的威力会很大。  

当初有一个德雷克斯勒,有一个彼得洛维奇或者刘易斯,就足够开拓者的进攻横扫西部了。  

现在,开拓者外线的持球水平达不到那个级别,甘国阳外线持球进攻,内线的跟进少了威胁。  

他在内线低位接球,外线如果无法给出足够支持,也会浪费他的防守吸引力。  

两场比赛打完,老经理巴克沃尔特都感慨,想当初“狐蝠”开拓者好歹能经受住阿甘这台发动机的大力,把速度提到3马赫。  

现在的开拓者,加力再大一些,搞不好要散架,都没办法发挥阿甘力大砖飞的特点。  

常规赛遭遇战还好说,放开手脚拿数据,30分赢不了就拿40分。  

到了拼细节和针对性的季后赛,队友跟不上领头羊的脚步真的是要命。  

4月28日,两队移师明尼苏达,森林狼回到主场,这是他们能在系列赛赢下一场的最好机会。  

回到主场的森林狼打得异常有攻击性,两队放开手脚进行对轰。  

森林狼已经发现了,开拓者外线的进攻水平不怎么样,就和你拼命中率,看谁投的准。  

开拓者外线不负众望,真就不准,范埃克塞尔和里德尔延续了第一战和第二战的糟糕手感,上半场屡投不中。  

伯德中场休息时大发雷霆,怒斥外线球员浪费机会,根本不像职业球员的表现。  

发完火,伯德心里清楚,这一定程度上是常规赛末段球员们太依赖阿甘的后遗症。  

还好森林狼不强,半场也只是领先了开拓者5分,他们可以赢,并且可以调整好状态。  

上场前,伯德和甘国阳说:“他们太依赖你,现在都有些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了。”  

“那就让我来帮他们解决问题好了,不然怎么办呢?”  

于是,下半场甘国阳在明尼苏达标靶中心开启了个人得分模式。  

上半场拿下14分的他,下半场火力全开,他开始了低位无限单打。  

他不选择外线持球打,那样消耗大不持久,低位无限单打是真的可以一直打。  

从比赛的第一分钟开始一直打到最后一分钟,只要他愿意,只要队友支持。  

森林狼一开始两人包夹,被甘国阳连灌进5个球,四分钟时间来了个8中7。  

打停之后,甘国阳继续低位强攻,造犯规,连续上罚球线,再度连拿4分。  

开拓者反超了比分,森林狼开始三人包夹,开始绕前防守不给接球,开始提前合围,开始车轮战。  

结果除了稍微降低了一下甘国阳的命中率外,用处不是很大,因为甘国阳到后面开始传球,虚虚实实。  

范埃克塞尔、格林、里德尔等人的投篮手感开始恢复,开拓者的进攻重回正轨。  

第三节,甘国阳砍下了24分,一个人打穿了森林狼本就一般的防线,打得加内特怀疑自己不该这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