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1 赢家正义(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那山东按察使的脸色这才和缓了一些。  

要说为什么三位查案的主官怀疑山东卫所的军队参与,应激的却是掌管司法监察的山东按察使呢?  

那就要从大明的军事架构来说了。  

大明早期在地方上实行的是卫所、都司制,掌管大明军队的都是武夫。  

但是后来赶得凑巧,出现了一位八岁继位的英宗皇帝。  

这小孩儿,多好欺负啊。  

于是三杨内阁直接上手了。  

先是恢复了推举制,可以随意任命文官;又用防沉迷系统,限制皇帝听取政务的数量;通政司让皇帝知道的事情,也必须提前一天拿给内阁,先有内阁点头了,才能奏报。  

可是他们玩的再嗨,枪杆子不在自己手里啊!  

他们总不能用文官去当指挥使、都指挥使吧?  

那我怎么才能把皇帝的兵权也拿过来呢?  

好办!  

我再迭加一套系统,对军队进行指导工作不就行了?  

于是,兵备道体制诞生了。  

兵备道是一套迭加在地方卫所身上的体制,由各地的按察使司官员充任,平时主要负责操练军务、管理卫所兵马、钱粮、屯田、巡视各处的防御。  

可是这样一来,那各地武官是不是就没什么权力了呢?  

并非这样。  

如果说兵备道把卫所体制完全架空了,那就纯属污蔑了。  

毕竟兵备道只是拿走了指导工作的权力,并没有剥夺各卫所工作的权力。  

事情还是要有人做的。  

或许有人发现,兵备道体制还是有一点不足的。  

等到打仗的时候,调动的卫所那么多,地方性的按察使司也不可能随军征战,这总该轮到武夫们说了算吧?  

别慌。  

按察使司的职权虽然受到地域限制,但是按察使司的上级单位都察院,却能继续指导工作。  

所以在霸州平叛时,陆完身为正三品的兵部侍郎,他统率大军的法理,不是他正三品兵部侍郎的官位,而是拥有“指导工作”权力的正四品加衔右佥都御史。  

这次看到那些被伏击的京军尸体上,有如此多的弩箭,山东按察使心中早就慌了。  

别说负责查案的几位主官了,就连他自己心中都浮现了三个嫌犯疑凶,济南兵备道、兖州兵备道、东昌兵备道。  

好在都察院毕竟是按察使司的上级单位,还是给地方留了脸面的。这次叫来的协助追查的,是被山东按察使司一直以来长臂管辖的天津三卫。  

山东按察使连忙表态,“按察副使蒋曙现在担任天津兵备,辖管天津三卫兵马,稍后我会让他知会那边。”  

事情安排完毕,大家赶紧收工,就近躲去了东平州城中。  

对外释放的信号十分明确。  

——我可什么都没查出来啊!  

于是这个泼天大案,在天津三卫抵达之前,基本陷入了停滞状态。  

裴元在山里练了十多天兵,也总算是辗转的得到了“张永遇刺案”的最新进展。  

裴元在得知这帮家伙居然选择从天津三卫调兵后,目光转向手中的窝头,越发觉得不香了,“那我踏马的还躲个屁啊?!”  

裴元在伏击张永之后,立刻带人藏入了泰山山脉之中。  

一来是因为罗教以泰安府为根基,他们侵扰地方慢慢传教,已经掌握了泰安府不少区域。特别是那些丘陵间的荒僻村落,已经完全被罗教徒把控了。  

泰山中不但能藏人,还能从周围获取物资供养这支兵马。  

二来则是因为,这支七拼八凑的乌合之众,在经历了这次实战之后,必须要给他们点时间稳稳神,好好地想清楚自己现在是什么处境。进一步坚定他们团结在裴千户身边的思想意识。  

如果杀掉张永之后,立刻就化整为零的解散掉,固然可以大大降低暴露的风险,但也意味着这次的团建效果会大打折扣。  

除了这两点,还有一个最微不足道的原因,就是裴元也觉得不太踏实,手里抓着兵,能够安心一些。  

现在听说宋玉要把天津三卫调来镇压有可能的变乱,裴千户的腰杆一下子就硬起来了。  

如今连最微不足道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了,其他的问题还是问题吗?  

裴元向送来消息的邪教教主陈头铁打听道,“那监管天津三卫的山东按察副使是何人?”  

陈头铁在山东发展,自然对地方上的一些人面有过了解,闻言便接话道。  

“此人叫做蒋曙,之前曾经担任保定知府。”  

裴元想了一圈,疑惑道,“他很平平无奇吧?”  

陈头铁愣了下一下,不知道该怎么回。  

裴元又道,“算了,现在的山东按察使是何人?”  

陈头铁答道,“呃,叫做金献民。”  

裴元哦哦了一阵,来了点兴趣,“是个人才,似乎能为我所用。”  

金献民这家伙的人生也很离奇。  

他是成化二十年的进士,担任过云南、顺天巡按御史,后来先是做了按察天津副使,又担任了湖广按察使。  

此人虽然一直担任司法风纪官,但是时常贪赃枉法,堪称废物一条。  

前些年刘瑾乱政的时候,要查办各地官员的劣迹,出现问题的,也要向上追溯。  

金献民就因为在天津的时候,和巡抚柳应辰等人合伙隐匿土地,挖大明的墙角,被械系诏狱。  

最后金献民被罢官为民。  

谁想,金献民刚出了诏狱,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