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刘备崩,万象(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四方铺开。  

此事注定是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  

对于最底层的百姓而言。  

他们要最先要学习的可不是最为顶级的知识,而是启蒙识字;  

为此,顾琛甚至还设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  

设为“初学”。  

用来聘请先生为人启蒙。  

规定不满十岁的男子可前往初学启蒙。  

这种事换做任何一个时代,都注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也唯有顾琛亲自来做,此事才能轻易做成。  

但哪怕就是这样,此事都只能缓缓图之,不能将步子迈的太大。  

只能先从洛阳从京畿稍微富裕的地区一点点向四方普及。  

而对于该用何种方式来吸引百姓参与其中,顾琛的方式也很简单。  

只是告诉四方百姓:“读好了书,能够当官。”  

对于最底层的百姓而言。  

也唯有这种最简单的话才能吸引到他们的注意力。  

在初闻此事之时,百姓们的第一感觉自是不信。  

毕竟对于他们而言。  

能够当官,那可是以前从未敢想过之事。  

但听闻此事是顾琛亲自所定,他们又都沉默了下来。  

紧接着便是那一声声如雷般的呐喊。  

——京畿巨震!  

四方百姓于各地之人高呼万岁,纷纷朝着洛阳而拜。  

哪怕至今还未有一个最底层的百姓为官。  

但出于对顾琛对顾氏的信任。  

这些代代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们终于还是对未来生出了希望。  

而对于人类这种有着复杂思维的动物而言;  

——最为难得可贵的也是希望。  

只要能够有着希望。  

那这些百姓们的心便会牢牢与朝廷绑在一起。  

阶级思想的上的紧固终是产生了松动。  

顾易一直都在注视着一切,心中亦是万般的复杂。  

其实以后世的目光来看;  

顾琛他们现在所定下的制度上确实还有着很大的纰漏。  

但这又能如何呢?  

世界上又岂会有完完美无缺的制度?  

有的只是适合不同时代的制度。  

相比于原本的历史而言,这种制度上的进步已经是格外的超前了。  

思想上的进步才是最艰难最为难得可贵的进步,这对于后世的整体发展绝对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顾易现在对整个大汉的发展是愈发的期待。  

虽然他明白。  

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永远的王朝。  

但他也能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这一次的大汉恐怕会成为对整个九州封建时代影响最大的朝代。  

而顾氏的名字,将始终被刻在这上面。  

成为于整个青史之中都不可抹去的存在。  

章武九年,四月;  

顾泽薨于巨鹿。  

至此,顾氏第六代子弟除顾琛之外皆以离世。  

虽然顾泽从始至终未曾出过巨鹿;  

但作为诸葛亮的先生,以及顾氏当代的家主,刘禅亦是给顾泽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丧礼,甚至还要为顾泽定下美谥。  

不过顾泽却似乎想到了点。  

早已给顾琛与诸葛亮送来了消息,特意说过切莫为他定谥。  

就连昔年顾良那般身在朝堂,只是未能立下太大的功勋,都拒绝了立谥,恐负先人之名。  

顾泽又岂会贪图于青史之上的一个美名?  

于他而言。  

当他昔年返回巨鹿的那一刻起。  

他此生便已经完全放弃了一切的理想与抱负,唯有为了家族。  

纵使心中留有山岳之志,亦是笑归黄土。  

此事对顾琛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虽然他是顾氏第六代之中最小的子弟,但在经过常年的攻杀之下,他也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顾氏第六代之中寿命最为久远之人。  

难掩的寂寞充斥在了顾琛心中。  

这还是自顾琛起事以来,他第一次放下了一切,自己于府中沉寂了足足三日。  

自他再次从府中走出之后,众人都能清晰的感觉到一股暮气亦是出现在了他的身上。  

顾琛仿佛就成为了当年的顾熙。  

身上的威仪愈发浓郁。  

甚至就连于他相熟的大臣在他面前都能感受到明显的压力。  

自此之后,顾琛更加的拼命了。  

除却以往的政务之外,顾琛更是开始为大汉选拔起了官员。  

他不仅仅要看官员们的才能。  

同样还有秉性。  

以及是否对新政支持。  

当然,顾琛亦是不会忘记对顾氏子弟的教育。  

如今顾氏第七代子弟的能力并不算弱,无论是内政也好亦或是武功也罢,都有杰出之人出现。  

这确实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大势;  

哪怕就算是比不过昔年那英雄枭雄辈出的时代,但这个时代也注定会十分耀眼。  

张华、羊祜等人相继被顾琛提拔。  

顾琛利用着自己对人性的判断,在短短时间内迅速就打造了一批以新政为核心的年轻班底,而一点点的接过老人手中的担子。  

章武十年,六月;  

荀彧含笑而终。  

这个可以说是第一个选择追随顾琛的人终是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或许是因为逝去的人实在太多。  

顾琛对此只感到了麻木。  

临终之际,顾琛去见了他,并问他想要些什么。  

但荀彧却是笑着摇头。  

于他而言能够保住家族一脉,能够看到大汉再兴,让家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