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刘备崩,万象(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气不散,再次看向了顾琛:“子琰。”  

“太子软弱不才。”  

“若不能立国,子琰可寻他人立之。”  

“朕唯望社稷安康。”  

这还是刘备第一次在顾琛面前自称为朕。  

但说出的话却是万般的诚恳。  

——可废立皇帝!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可以说是将整个大汉都交到了顾琛一人身上。  

给了顾琛无上的权利。  

虽然顾琛本就能做到此事,但这也有根本的不同。  

刘备这是在给顾琛合礼的权利!  

但在场众人却又完全都不觉着奇怪,甚至是理所应当。  

顾琛的双眼也是渐渐红了。  

看着眼前命如悬丝的刘备,他终是彻底领会到了顾熙昔年所说的明君贤臣到底是何滋味。  

他并未多说什么,只是认真的点了点头。  

旋即第一次朝着刘备行了跪拜大礼。  

刘备终是彻底闭上了双眼。  

“陛下!!!”  

声声悲痛之音响彻。  

顾琛跪在刘禅与群臣之前,眼角亦是不由得滑落了一滴泪水。  

章武七年,如月癸酉日;  

——刘备崩于洛阳北宫。  

临终之际托孤顾琛,给其废立天子之权。  

太子刘禅继位。  

谥为昭武。  

刘备这种开国之君的离世,注定会对当前的大汉造成极大的影响。  

虽然刘备早已下诏说过要效仿光武、孝明皇帝等历代皇帝的丧事,一切从简。  

但该有的礼节自是也不能少;  

国丧如期而至。  

不过或是因为顾琛已经返回洛阳的关系,整个天下并未出现任何动乱。  

甚至相比于刘备在世之时,各地的官员更显如履薄冰。  

刘禅就在这种情况之下安稳登基。  

而对于这个新任的皇帝,顾琛也是终于有了一些判断。  

且不论其才能。  

刘禅听话是真的听话。  

他就根本没有半点想要掌权的心思,每每面对任何事,无关大小都是一句“尚父做主便是”。  

且顾琛还能确定,刘禅这并不是装出来的,完全是出自真心真意。  

这让顾琛都颇为的诧异。  

于一个皇帝而言。  

能有着这种性格可是极为罕见的。  

哪怕其才能不足,但只要有着一心助汉的大臣帮助,刘禅这种性格也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主。  

这让顾琛对于大汉的未来有了清晰的判断。  

虽然他扬名天下的方式是通过征战。  

但顾琛这种几乎堪称于完美的六边形战士,他本就没有任何弱点。  

尤其是现在的大汉还有着不少的能人。  

诸葛亮、荀彧、庞统、法正等一系列的能人都能给顾琛带来极大的帮助。  

往往顾琛只要能定下初步的计划,这些人便能探讨出更为具体的细节出来,并很好的施行下去。  

这可谓是直接让大汉的行政速度达到了前所未用的规模。  

天下丝毫未乱。  

作为顾氏至今唯一一个算是踏过了整个天下的顾氏子弟而言,顾琛如今更是能将顾氏子弟的传统发挥到极致。  

对于各州土地的开垦,昔年那些有罪的世族子弟在这种时候就有了作用。  

顾琛给他们留有了一些希望。  

只要他们能够开垦出多少土地之后便会被赦免。  

并且顾琛还根据顾康昔年所留下的手札经验,于整个天下之间在行治水之举,并向四方百姓借出粮种。  

并废掉自汉武帝时便突然加剧的人头税,恢复到了前汉之初时的轻税。  

借机来刺激人口。  

其实在这种封建王朝的制度之中。  

百姓们能否过得富足。  

天灾人乱是一方面,吏治上的清明也是其中关键的因素。  

如今的大汉正是万象更新之时。  

吏治上的清明,更是远远超过了以往。  

人口上的底蕴在这种时候就起到了大作用。  

在这种种因素之下,整个大汉的国力迅速开始了恢复。  

当然,顾琛虽然已经返回了洛阳,但对于边疆的关注却也丝毫不少。  

四方边疆的战事始终未停。  

蛮夷们的生活方式,就注定造成了他们需要再一些时候以劫掠换来生存。  

这是双方不可调节的核心因素。  

顾琛在一边治理天下的同时,一边于四方边疆之中设置粮仓,为后续的大战做准备。  

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还能剩下多少的时间。  

但以顾琛的性格而言,只要他还能站起来一天,他便始终都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对于他的判断,群臣们没有半点的怀疑。  

这或许也就是当前大汉最为关键的优势之一。  

朝堂群臣齐心协力;  

对顾琛都是万般的信任,且每个人都有着不同方面的才能,并于每方面都十分的优秀。  

这样的大汉,又岂会出现任何乱象?  

四方边疆先后传来捷报。  

姜维、毌丘俭、邓艾等人先后破贼,阻扰了蛮夷劫掠之心。  

同时间,顾琛亦是在竭力推动着顾熙昔日的大业。  

雕版印刷术的拓印这些年来可从未停过。  

随着大汉国力逐渐恢复。  

顾琛于各地先后创立藏书阁,并敕令太学学子在为官之前,当前往各地藏书阁任教至少半年。  

并将任教期间的所作所为列入了考校之中,借此将被世家垄断的知识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