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廷议(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就在各个州的学子如火如荼的准备乡试的时候,朝堂上也开始了三年一度的各州乡试监考官的选定。  

大周国试中从太祖皇帝时起设立了诸多制度,其中有一项就是每个州府的乡试不再由一州巡抚负责,而是统一从中央派遣一名德高望重的官员作为监考官和巡抚共同负责,对于参考人数较多的州府,有的时候还会设立副监考官。  

大周对国试的这一改革,主要是针对前朝科举考试中地方各州腐败舞弊严重的情况,也表示了朝廷对乡试的重视。  

总之,从乡试开始,大周最高的权力开始介入。  

对于大周的读书人和修行者而言,乡试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是他们开始触及更高境界的门槛,是机会,也是挑战。  

而在这样的制度下,监考官的选定可以说是关乎国本的大事。  

皇城内,从月初开始已经连朝七日了,每天都能听到大殿里传来大臣们争吵声。  

明光殿宫门大开,其内站着内阁阁老各部尚书侍郎御史大理寺卿等等几十位红袍大员,此时这些平时温文尔雅的官员正争论的满脸是汗,个个嗓子都嘶哑了。  

“陛下,微臣还是认为登州的监考官应该由李大人去,李大人本身就是登州出身,对登州的情况再了解不过了!”一位三四十岁的中年官员大声道。  

“哎,话不能这么说,”龙椅上的皇帝还未说话,一位须发皆白年约六七十的红袍官员就先开口了,“李大人的确了解登州的情况,但正因为如此,登州想必有李大人不少的亲眷同族参加乡试吧?”  

老官员捋这长须摇头,“就算李大人铁面无私,但其他的学子总还是心有疑虑不是,这样可有违太祖皇帝设立监考官的初衷啊。”  

这位年纪一大把的官员正是内阁阁老之一杨阁老。从上个月起,现如今的内阁首辅兼当朝宰相赵乐山因身体不适告假了,现如今的朝堂上,就属他和另外两位阁老说话有分量。  

中年官员瞪大眼睛,看向龙椅上的皇帝面红耳赤地说道:“陛下,微臣绝无此意!只是单从才能来说李大人绝对是最合适的人选!”  

杨阁老这次没有抢话,不慌不忙地从阁老才有的赐座上站起来,对龙椅上的皇帝一拜,“请陛下圣裁。”  

龙椅上坐着一个年纪约莫三十出头的男子,面白无须,眼睛清亮,神色温和,容颜俊美甚至有些文气,看上去就像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儒生。  

但他身上穿着绣有九条进龙的龙袍,端坐在龙椅上气质沉稳,正是大周朝第四位皇帝,成宗皇帝和天后娘娘第四子文宗皇帝高旦。  

文宗皇帝一生两度登基,现如今继第二次登基已经在皇位上坐了八年。  

看到大臣问话,文宗皇帝并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而是看向站在龙椅旁边的一个男人。  

注意到皇帝陛下的视线,大殿里安静了下来。  

杨阁老虽然是对着皇帝行礼,但他一开始看向的却也是皇帝身边的这个男人。  

站在龙椅旁的人穿着一身洗的发白的道袍,在全是官员的大殿上本应看上去格格不入。但他站在那里,却自然的和大殿里的一切融为了一体,如果不加以注意,甚至没人能发现他。  

但一旦注意到他,就完全无法忽视他的存在。  

文宗皇帝看着身边的中年道人问道,“国师怎么看?”  

这位一见平平无奇的男人正是现如今的大周国师,当年的七宗师之一,道门宗师桑榆。  

桑榆微微额首,“陛下,微臣认为,杨阁老言之有理。”  

“哦?”文宗皇帝想了想,“那国师认为,登州应该派谁去呢?”  

“登州参加乡试的学子本就有限,微臣认为让杨阁老择一人选即可,现如今需要尽快确定的是徽州和澹州监考官的人选。”  

桑榆的话一出,大殿内顿时起了嗡嗡的讨论声。  

“徽州也就罢了,为什么澹州这次如此特殊…”“看来国师大人这次格外重视澹州啊…”“话说徽州和澹州最近几年县试的案首是什么人?”  

就在此时突然有一个年轻官员一击掌,“对了,说起徽州,之前收到消息说今年出了个女案首!”  

大殿内一静。  

靠右的角落里,一位年轻的红袍官员拿着笏板的手动了动。  

“居然有女案首啊…”“不愧是徽州,这倒是有点意思…”“误传吧?徽州哪个县,这县令怎么当的?”  

年轻一些的官员中有人议论起来。  

“区区县试先放到一边,比起这些轶事,现如今还是尽快讨论出乡试的监考官才是正理!”  

有年纪大的官员呵斥起来。  

对于朝廷三品以上的大员而言县试案首实在不够上廷议的资格。  

“对啊,当务之急是选出徽州和澹州监考官的人选,”站在角落拿着笏板的年轻官员走上前来微笑着道。  

议论中的众人停下来,不少比他看上去还要年长的官员纷纷向他行礼。  

“段尚书。”  

“段大人。”  

“段驸马。”  

每个人叫法不一,段浩初一一回礼。  

“段爱卿,你是吏部尚书,你怎么看?”坐在龙椅上的文宗皇帝刚刚在众臣议论的时候一直垂目不语,在段浩初开口后突然问道。  

段浩初上前下拜,“微臣以为,徽州历年参加乡试学子人数最多,其中参与会试的名额也最多,文风极盛,非德高望重的肱骨之臣不能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