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臣有一法(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郭知运带走了叛胡,却也给朔方带来了危机。  

朔方作为河套地区,与突厥接壤,设置朔方节度使正是为了防御来自北方的突厥。  

这些年来,随着大唐国力的强盛,许多的草原部族,选择了归附,三郎陛下皆以妥善安置,赐予土地让其休养生息,而朔方就安置了大量的降胡。  

原本康待宾叛乱已经闹的人心思动,但在王晙血腥镇压之后,降胡变的人人自危了,不过好在王晙妥善的处置了此事,才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使得潜在的危机消弭于无形。  

可是好不容易聚拢的人心,却是因为郭知运带走了叛胡的举动,再次变的不安了起来。  

因为郭知运强行带走叛胡,并且把他们当中犯人一样看待,终于激起了不满,于是反抗就出现了,作为陇右节度使奉旨来参与围剿镇压康待宾,却什么都没落着的郭知运,直接下令斩杀了叛乱。  

这一举动直接再次点燃了朔方降胡的情绪。  

朔方局势真的是瞬息万变,郭知运或许是无心之举,却是帮了康待宾一个大忙。  

“哈哈…真是天助我也!”  

当康待宾得知郭知运斩杀了降胡之时,简直是仰天大笑了,“走,杀回去!朔方的部族需要我们!”  

康待宾趁势回到了朔方,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再次竖起了反抗暴唐的大旗,或诱骗或恫吓的方式,再次拉拢了一大批降胡。  

康待宾再次做大,咸鱼翻身,说的就是他康待宾了。  

面对朔方再变的局势,王晙真的是差点一口老血喷出,在心里是把郭知运咒骂了千百遍,真的是恨不得一刀斩杀了他,或许是郭知运也知道自己做了错事,所以气焰是被磨灭了不少。  

“老夫真想一刀斩杀了你啊!”面对着再次燃起了战火的朔方,王晙终于是忍不住的骂道。  

事情已经发生,后悔也没有任何意义,一方面王晙立即上奏,把这边的情况告诉了三郎陛下,另一方面也陈述了自己接下来的计划。  

可经过了这一遭之后,王晙也变的有些精神不振了,看着原本即将到来的成果,竟然就这么被人给破坏了,谁能不愤怒,面对烽烟四起的朔方,王晙心里也有些受挫了。  

远在京城长安的三郎陛下,在接到了王晙的奏折之后,也是忍不住的破口大骂了一声,若是郭知运在京城,少不得得受一顿批。  

“真是岂有此理,岂有此理!”三郎陛下愤怒的就想找东西发泄一下,可是抓了半天,也没抓到。  

“大家,气大伤身,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事情!”高力士安慰道。  

“郭知运擅杀降胡,导致朔方降胡心生忧虑,进而再次叛乱,你说…”三郎陛下显然是气急了。  

可气过气,事情还是要解决的!  

“大家,事情还没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吧?”高力士宽慰道。  

“没错,眼下是人心已失,该遣何人前往呢?”三郎陛下有些头疼,北方的草原部族,与中原国家自始至终都没有停止过争斗。  

当北方强大起来后,他们就会侵略中原,而等中原国家强大之后,他们就会大军远遁,但是骚扰却是不停。  

“大家,您该记得有一人适合的!”高力士说道。  

“何人?”三郎陛下立即问道。  

“天兵军大史,张说!”  

高力士斟酌着语句,说道,“臣记得去年的时候,也是因为王晙斩杀了叛乱,而引起了降胡不安,正是天兵军大史张说独自一人前往解决的!”  

“没错,我怎么把他给忘记了!”  

三郎陛下顿时面露喜色,“令天兵军大史张说,火速赶往朔方,协助王晙平息叛乱!”  

这是一场持艰难的战斗,战争从开元九年二月,一直持续到了开元九年七月。  

当张说出现在朔方城的时候,他只是一人一马,再背着一个包袱,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平息众怒,解决降胡不信任朝廷的问题。  

张说一路风尘,来时一身戎装,进了朔方城后,立即换了一身文官袍服,在朔方官员的带领下,直接出城,带着少量的护卫,直奔最近的降胡驻地。  

开元八年的那一幕再现,不同的是地方,相同的还是张说带着几人护卫队,进驻了降胡驻地。  

张说一行的出现,让这个部族的众人顿时紧张了起来,可随即发现只是一位文官带着几个护卫,也就放松了下来,张说也不客气,直接找来了首领,然后住了下来,与部族首领开诚布公,讲明了三郎陛下对待归附部族的态度与政策。  

张说果然不愧以说为名,凭借着他三寸不烂之舌,同时加上他的勇气,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部族,似乎朔方的危机正在一点一点的解除。  

可是康待宾绝非一般的部族首领,对于郭知运给他提供的第二次机会,他如何会放过。  

在他第二次收拢了人马之后,康待宾就立即秘密的联系上了党项,随即攻破银城、连谷,还占据粮仓,一时间康待宾气势无匹。  

朔方局势一变再变!  

康待宾起了一个非常坏的影响,他的反叛不断做大,使得各地降胡心思也越发的活跃了起来。  

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大唐的两个老对手,突厥和吐蕃,也没有闲着,也趁机发动了对唐的战争,整个大唐的北方以及西北放,大大小小的战斗连番出现。  

突厥知道此时的大唐还不是他能够吃下的,所以只是对边境进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