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臣有一法(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劫掠,抢夺一番,立即远遁,而吐蕃则是趁势将触角直接伸向了鄯城。  

“必须尽快解决康待宾!”  

这是王晙张说以及郭知运达成的共识,原本只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跳梁小丑,可却撬动了大唐与突厥吐蕃的局势,若是天下局势因此而生乱,他们谁都无法承担这个责任。  

于是,兵分三路,对康待宾进行了围剿!  

王晙派遣使者暗中进入党项,晓之以理,胁之以灾,终于说服了党项,同归正途与反叛划清界限。  

当众人齐心协力之后,整个朔方就再无反叛容身之地,康待宾就像是被猎狗碾的到处乱窜的兔子,当康待宾流窜到合河关之时,张说先一步进入其内。  

当叛军气息未稳之时,张说亲率一万多人出合河关袭击,大破康待宾,并乘胜追击。  

溃败后的康待宾,无路可去,只能往他的盟友——党项靠近。  

当逃到骆驼堰时,康待宾无论如何也没想到,等待他的竟然是党项反戈,这一下康待宾顿时被打住了七寸,再无翻身的机会。  

开元九年七月四日,延续了半年之久的康待宾叛乱,终于以康待宾被擒而宣告结束。  

康待宾被押往京城。  

康待宾被擒之后,朔方的局势并没有立即恢复,还有许多严峻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说那些被俘的叛乱到底该如何处置,那些参与了叛乱的部族该如何对待。  

这一次郭知运没有说话。  

张说作为三郎陛下亲自安排过来处理此事的天兵军大史,也在思索。  

面对党项,天兵军副史认为党项反复无常,应当全部诛杀,但张说认为这样做不妥,于是最后还是决定善待,奏请三郎陛下,设置麟州,安顿党项…  

至此,因为康待宾而引起的动荡,终于得以平息!  

王晙以此进爵清源县公,郭知运因功升任左武卫大将军,张说的封赏,正是他梦寐以求的东西,正在等着他!  

开元九年七月十六日,长安!  

站在高台之上,俯视着身戴枷锁,跪伏在地的康待宾,三郎陛下并没有一丝的兴奋,他实在是有些想不明白,自己以大胸怀,接纳了他们这些降胡,并且给予了土地让他们安居乐业,可为何他们还是会反叛!  

“康待宾,朕自问对你等降胡,一向善待,给予了你们从来不曾有过的生活,为何还要叛唐?”三郎陛下心平气和,他是真的想知道。  

“哈哈…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今日我败了,但我相信,一定还会有后继之人!”康待宾哈哈大笑,显然知道自己已经活不了了,索性狂妄嚣张。  

边上一众文武官员看着康待宾狂妄模样,一脸愤怒!  

众人对于康待宾的话没有过多的理会,一个叛逆,一个将死的叛逆,他的话有何意义,可是他们不在意,三郎陛下却是很在意,因为他没有想明白为何康待宾会叛乱。  

“陛下,其实臣知晓为何此人会反叛!”许久没出面的冯元一,此番因为康待宾被擒,也被招了过来。  

“哦?你知晓是何缘由?”三郎陛下眉头一挑,有些意外,毕竟冯元一还年轻,而且是机会没有离开过长安,他如何能知晓边境降胡的想法。  

“其实反叛的原因很简单…”  

冯元一出列,绕着康待宾似笑非笑的,然后说道,“因为权力!”  

“权力?如何说法?”发出疑问的不是三郎陛下,而是源乾曜,他心里其实也有些判断,只不过听到冯元一的声音,这才没有表明自己的想法。  

冯元一看到三郎陛下也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臣虽然没有亲去现场,但是也能知晓,这有心叛乱之人,应该都是各部族的首领酋长,至于部族族人,十有八九是不愿意,或者被破叛唐的!  

作为草原部族的首领酋长,掌握着整个部族的一切,就连部族的人口都相当于他的私物,在草原上独立的一个家庭是无法生存下来的,所以他们必须依附依靠强有力的部族首领!  

这个时候作为部族的首领酋长,也就拥有了无上的权力!  

但是自从部族归附大唐以后,陛下不但善待了他们,而且给了他们稳定的家园,使得那些原本逐水草而居的部族,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  

背靠大唐那些族人只需要凭借着勤劳的双手,就能使得自己一家过的很好,而他们的首领也就失去了作用或者意义!  

长此以往下去,作为部族首领酋长的权力也将逐渐消失,最终部族融入大唐,而作为首领的他们,也就失去了一切!  

如此…不反叛终究有一天,他们将失去所有的权力,而反叛或许会失败,但也有可能会重新赢得权力!”  

冯元一说话的同时,视线始终盯着康待宾,而康待宾面上的神色,也随着冯元一的话语,不断的变化。  

冯元一分析的没有错,作为草原部族的首领,他们的权力就来自于恶劣的环境,来自于牧民想在草原生存,必须抱团取暖,只有依附在首领之下。  

可他们的部族到了大唐之后,他们这些首领就变的无足轻重了,不需要他们了,这让他们心慌。  

康待宾正是抓住了这点,才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笼络到了大量的部族参与。  

“我说的没有错把,康待宾叶护?”冯元一咧嘴一笑。  

“没错,我宁愿在草原流浪,也不愿归附大唐…”  

康待宾眼中充满着愤怒,当初他的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